<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如此一来许多事情就解释的清楚了。
若思是一个人的字,在平时可能还查不到这个人的信息。
可现在近乎是填空题的难度自然难不倒楚辞。
明代有资格被圣旨点名的人里面叫若思的只有一个。
明代四朝老臣,胡俨!
胡俨,字若思,洪都人。通览天文、地理、律历、卜算等,尤对天文纬候学有较深造诣。
洪武年间考中举人。明成祖朱棣成帝后,以翰林检讨直文渊阁,迁侍讲。
永乐二年累拜国子监祭酒。重修《明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志》,皆充总裁官。
洪熙时进太子宾客,仍兼祭酒。
就是这么一个历经明朝四代皇帝的老臣,居然是明朝最离奇皇帝建文帝的心腹,这让楚辞也心生惊异。
他看过的任何一本书都不曾记载这段事情,对胡俨的评价也没有这么高。
重新翻开建文帝起居注中的记载,楚辞总算在一些信息中发现端倪。
建文四年,胡俨被人推荐给建文帝朱允炆,评价极高。
“学足以达天人之际,智足以资帷幄之筹,必拔而用之,乃知臣言不妄”。
胡俨因为这个推荐受到召见。
却因为朱棣大军压境没有任何结果。
此后朱棣听说胡俨的才能,下令让其进入钦天监,后再度拜入文渊阁当值。
这段经历在《明史》中有明确记载。
翻译过来就是:胡俨在内阁任事之时,但凡皇帝咨询顾问,都会从容思索考量,从来不会抢在别人前面、争着回答提问、以表现自己的才智,当时的人对他非常肯定。但是认为他的回答稍嫌笨拙。
《永乐大典》的第一次编撰时间是永乐元年,当时初版《文献大成》并不能让朱棣满意。
于是开始二次编撰。于永乐五年定稿, 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才抄写完毕。
永乐七年,朱棣驾临帝都,胡俨随行。
不管是从时间还是行事动机全都对的上,胡俨做这件事的可信度最高,也最不容易被人发现。
身为文渊阁侍讲,胡俨能够轻易接触到《文献大成》和《永乐大典》,在这段过程中可以很轻松的抄写,甚至组织人抄写。
对一般的人来说,找人抄书比较困难,可是作为文渊阁侍讲,胡俨面圣的机会极大,让一般的抄书人多抄一本也没有任何问题。
这么说来只有一个问题。
胡俨这么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建文帝的心腹?
毕竟建文帝被朱棣大军围攻的时候才刚刚召见胡俨不久,可是一转头胡俨就作为金陵文臣代表恭迎朱棣。
要知道建文元年胡俨还是一个知县,管辖范围不过一县大小,短短四年时间就能够成为文臣代表,这中间的事情没有人在任何地方记载本身就很离奇。
更不用说胡俨还能成为朱棣的宠臣,一直到之后一位皇帝还能担任国子监祭酒。
这份实力堪称明朝当官典范。
没有其它任何资料,就算是楚辞也不可能还原出历史的真相,只能推测当年胡俨当官第一次被举荐去当桐城县知县的时候已经进入建文帝的眼睛。
此后胡俨一直与建文帝有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