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国舰队里的驱逐舰发动疯狂的冲击行动时,常荐新也在调整部署,五艘战列舰严阵以待,他没有让战列舰也加入到炮击的行列中去,一是战列舰编队并没有受到威胁,二是400毫米口径的巨炮用来打驱逐舰有点浪费,而战列舰上的120毫米口径的副炮又打不了那么远,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这五艘战列舰是用来对付英国战列舰的,常荐新不想这么快就让主力上阵。
当然,常荐新并不是没有办法给萨摩维尔制造一点麻烦。
第三特混舰队内编有16艘“城市”级驱逐舰,其中有两艘因为机械故障留在了直布罗陀,另外还有三艘派出去执行警戒任务没有返回舰队,战斗打响的时候,常荐新手里有11艘驱逐舰,其中第2驱逐舰编队有完整的编制。
常荐新将这个编队的8艘驱逐舰全都留在了战列舰编队的后方,在英国的驱逐舰发动冲击的时候,他也下令让第2驱逐舰编队对萨摩维尔的战列舰编队发动了进攻。
因为第2驱逐舰编队没有能够及时机动到位,所以直到巡洋舰编队与敌人交火大概半个小时之后,也就是在三点十分之前,这八艘驱逐舰才转移了过去,并且做好了鱼雷攻击准备。
三点过十分,当第2驱逐舰编队分散成疏散队列,并且开始加速的时候,常荐新下达了开火的命令。
英国海军的轻巡洋舰对驱逐舰的威胁最大,因此,他首先命令五艘战列舰集中炮火轰击了位于东南大概12海裡外的英国轻巡洋舰编队,用巨炮为发动鱼雷攻击的驱逐舰开路。
这也是当天晚上,双方在正式炮战中战列舰打出的第一轮齐射。
“南宁”号上9门400毫米口径的巨炮的怒吼拉开了战列舰齐射的序幕。
当时,英国的轻巡洋舰编队距离“南宁”号大概12海里,距离第2巡洋舰编队大概8海里。
在之前的战斗中,那六艘轻巡洋舰一直在用炮火掩护冲锋的驱逐舰,可是英国海军轻巡洋舰上的6英寸火炮的威力不足以在这么远的距离上威胁到帝国海军的重巡洋舰,因此其炮火支援的效果并不明显。
而萨摩维尔坐镇指挥的战列舰编队还在其轻巡洋舰编队后方大概3海里处,因为受到雷达性能的限制,根本就无法用巨炮压制对面的那些重巡洋舰。
很明显,英国舰队有点脱节了,萨摩维尔也担心过于靠近会遭到对方战列舰的轰击,而且当时八艘战列舰还没有完成编队,因此,萨摩维尔就很难用战列舰上的巨炮掩护驱逐舰发动鱼雷攻击。
实际上,到此时,双方的战列舰仍然没有交上手,就算常荐新已经下令向英国的轻巡洋舰编队开火,可是在12海里的距离上,战列舰巨炮打出的炮弹很难准确命中小巧灵活的轻巡洋舰,最多只能迫使英国轻巡洋舰散得更开一点,无法集中火力阻拦发动鱼雷攻击的哪些驱逐舰。
战场上最为活跃的还是双方的巡洋舰与驱逐舰,这也算得上是两种不同设计风格的辅助战舰之间的一次经典战例,同时也证明了唐帝国海军在发展巡洋舰与驱逐舰方面的先进性。
在唐帝国海军坚持建造重巡洋舰,并且使驱逐舰大型化,以代替之前不可或缺的轻巡洋舰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在第一次全球战争期间,唐帝国海军的轻巡洋舰在战场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偏远战场上,轻巡洋舰比驱逐舰更适用,而且其火力足以压制住敌人的驱逐舰。
另外,重巡洋舰本身就是“条约产物”在《海军军备条约》签署之后,世界各列强建造战列舰的竞争受到了极为严格的限制,在无法建造更多的战列舰的时候,各海军强国都认识到,巡洋舰将成为左右海军实力的重要力量,而《海军军备条约》对巡洋舰的限制是比较宽松的。
在这一情况下,唐帝国,日本,美国等国都在条约的框架范围内,尽最大努力的建造出速度快,火力强,适航能力好,但防护能力却稍差一等的巡洋舰,而这就是后来的重巡洋舰。
正因为重巡洋舰本身是“条约产物”因此在帝国海军内有很多人反对发展重巡洋舰,认为更便宜,且性能已经足够的轻巡洋舰更适合未来的战争。
这一思想也存在于其他国家的海军之中,比如英国就没有建造过重巡洋舰,而是大力发展轻巡洋舰,当然,这也有其根本原因,比如英国国力较弱,且其在大西洋的主要对手都没有可以威胁到其根本利益的强大海军等等。
唐帝国海军的高层一直没有把轻巡洋舰当回事,到后来,为了应付众多的反对声,才建造了类似与“驱逐领舰”的“城市”级驱逐舰,而这种大型驱逐舰在各项性能方面并不比英国海军的轻巡洋舰差多少。
战争爆发之后,因为受到成本的限制,就算以唐帝国的强大国力,开足了马力生产驱逐舰,“城市”级的产量都不是很高,而且建造周期比较漫长,如果全部用“城市”级驱逐舰去执行护航任务的话,那绝对是一种浪费。
因此,帝国海军将“城市”级驱逐舰都配属在了主力舰队,以及一些重要的地方舰队裏面,另外单独发展了一种排水量比普通驱逐舰小一些,减少了火炮数量,减少或者干脆取消了鱼雷战能力,着重加强了反潜能力的“护衞舰”并且用护衞舰专门执行护航任务,而不参加舰队决战。
在重巡洋舰方面,唐帝国海军也认识到了重巡洋舰的一些性能方面的局限性,比如过于强大的火力,不足以挡住敌人中等口径穿甲弹的防御能力,高昂的造价等等。
在战争爆发之前,帝国海军就在努力寻找办法解决这几个主要问题,“节气”级就是一种带有很大试验性质的战舰,最初只计划建造几艘,后来因为战争的需要,才进行了批量建造。
而在设计“江河”级的时候,帝国海军就采用了大量能够提高重巡洋舰战斗力的新技术。
240毫米主炮最初就是为“江河”级研制的,当时帝国海军希望这种新式火炮能够压倒对手的所有战列舰以外的战舰,甚至能够轻易的对付敌人的战列巡洋舰,可随着快速战列舰的出现,战列巡洋舰在大战期间基本上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对付其他的巡洋舰又显得有点威力过剩了,因此,后来“江河”级全都换回了200毫米主炮。
除了主炮威力之外,主炮的射速是另外一个关系到火力的重要因素,而200毫米重炮的射速肯定要比155毫米的火炮慢很多,在这方面,唐帝国海军首先采用了全自动装填机,以此降低炮手的劳动强度,同时提高了火炮的射速,这算得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