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仁皓没有让郝东觉参加第三舰队的作战行动,用他的话来说,是要让郑冠华等人得到锻炼的机会,而且指挥战斗机作战,这对郝东觉没有什么挑战,也就没有多少意义。
而谈仁皓也私下向郝东觉保证,会给他更好的机会。
而将郝东觉留下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当初他是参加对日战略轰炸的骨干成员,而且正是郝东觉提出了“火攻”战术的,因此,谈仁皓把他留下来,协助罗云冲解决众多的棘手问题。
郝东觉负责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炸弹的效能不够。
当时,轰炸机部队里已经有人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即通过增加汽油在燃烧剂中所占的比例,来增强可燃性。
提出办法,不等于就解决了问题。
在罗云冲将相关的意见提交给后方的兵工厂的时候,还得自己组织人员在前线进行简单的试验,以确定这种办法是否有效,最佳比例是多少,或者有没有别的解决办法。
而这个工作就是交给郝东觉负责的。
航空燃烧弹本来就是在大战期间出现的一种新式弹药,而且也正是在战争期间逐渐发展起来的。
从最初的简单,到后来的复杂,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燃烧弹的巨大威力的时候,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燃烧弹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制造出更好的燃烧弹,提高威力,扩大杀伤范围,延长纵火时间,提高火焰的温度,以及针对各种不同环境采用不同的燃烧剂配方等等。
这些都很快成为了军事研究课题。
第一种投入实战的燃烧弹,也就是当初郝东觉在济州岛上搞出来的那种燃烧弹是最为简单的,所使用的燃烧剂也相对简单,主要成分就是汽油,加了一些可以让汽油凝固,或者是半凝固的化学物资,然后将燃烧剂灌入陶瓷制造的弹体内,装上简易的触发式引信,然后进行密封,就成为了一枚燃烧弹。
当然,实际生产的时候,工厂对其进行了改进。
当时主要改进的就是采用了子母弹结构。
如果一次投下500公斤,或者是250公斤重的大炸弹,其纵火面积是相当有限的,而同时投下更多的小炸弹,虽然装填的燃烧剂的质量降低了不少,但是纵火面积反而更大,而且多处起火之后,更不容易扑灭。
后来这也成为了燃烧弹的统一设计标准,这不但节约了燃烧剂,同时还提高了威力,一举两得。
当然,不同的燃烧弹,裏面所装填的子弹药的重量,以及子弹药所装填的燃烧剂的质量是不一样的。
另外,炸弹也设置了双重引信,其中母弹上的引信主要有两种起爆方式,一是触发式,二是气压式。
用触发式引信的时候,炸弹要在落地之后才爆炸,通过爆炸产生的力量将子弹要散布到四周去,而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对付高价值的,需要密集轰炸的目标,比如大型工厂。
而气压式则是依靠气压仪测量气压,在距离地面一定高度上引爆,将子弹药散布出去,扩大纵火范围。
而这主要就用来实施大面积轰炸,比如对付居民区。
在对日战略轰炸中,主要使用的就是250公斤级的,子弹药总重8公斤,装填大概3公斤燃烧剂的燃烧弹。
当时取得的效果相当不错,主要是因为日本城市的建筑以木材为主结构,而且多为平方,或者是三层以下的矮楼,这些房屋不但容易引燃,而且居住的人口密度不是很大(实际上完全相反,日本城市的人口密度是最大的,主要是人均居住面积很小)所以需要提高炸弹的覆盖范围。
当时,几乎所有的日本大中型城市都被燃烧弹给彻底摧毁。
从战后的统计结果来看,死于轰炸的日本平民中,八成以上是被烧死的,而不是被炸弹给炸死的。
另外,日本的工业也因此而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最终导致日本彻底战败。
在日本适用的燃烧弹,到了欧洲战场上就不一定适用了。
而第一个在欧洲战场上大规模使用燃烧弹的是英国皇家空军。
当时,英国人最先从帝国对日战略轰炸中看到了燃烧弹的巨大威力,在设法从日本获得了几枚没有爆炸的燃烧弹之后,英国的兵工厂开始仿制,并且迅速的投入到了对德战略轰炸中。
可是,很快英国人就发现,唐帝国用来毁灭日本的燃烧弹在德国城市里的效果并不怎么样。
为此,英国还专门进行了调查,甚至派遣了大批谍报人员深入德国,以了解轰炸地区的实际情况。
经过摸索与总结,最后英国人发现,导致燃烧弹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子弹要的装药量不够。
欧洲城市的主要建筑不是木材,而是砖瓦与岩石,而这些都是无法燃烧的。
当然,这并不表示就没有办法火烧德国的城市,毕竟任何民居里都有大量的家族,衣物等生活物资,而这些都是可以燃烧的。
因此,只要纵火强度达到一定程度,仍然可以烧毁德国的城市。
英国人立即组织力量对燃烧弹进行了改进,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增加每枚子弹药的装药量。
同时,英国人还改进了燃烧剂的配方,延长了燃烧时间,同时使燃烧剂更难以扑灭,还提高了燃烧的温度。
当时,就是英国人首先在燃烧剂里加装了镁粉与铝粉,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了燃烧温度。
当时英国人自己测试的结果是,只要镁粉的比例达到一定程度,而且燃烧时间足够,甚至可以烧融坦克的装甲!
德国人很快就遭殃了,德累斯顿,汉堡,科隆等大城市相继在烈火中变成了地域。
当时,德累斯顿在前后遭到三次轰炸之后,超过20万平民被烧死。
汉堡遭到了两次轰炸,死伤30多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