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荐新在收到了朱荣哲发来的电报后,他立即意识到战斗即将开始了。
而当时他并不知道,这将是战列舰在海战战场上的最后一次表演,也将是帝国海军的战列舰最后一次用400毫米的巨炮去打击别的战舰。
也正因为如此,这次被命名为“百慕大海战”的战斗将被永远的加载海上战争的史册。
自从在圣地亚哥港外与美军鏖战之后,常荐新就一直在搜集“蒙大拿”级战列舰的信息,他甚至通过雷少卿向情报部门施加压力,要求情报部门尽快弄到“蒙大拿”级战列舰的具体性能数据,甚至是设计图纸。
随后陆战队占领了圣地亚哥,常荐新还专门赶了过去,向韩绍锋要了一个工程营,负责打捞沉没在港口外的那几艘战舰。
因为受到条件的限制,要想立即打捞起沉没的美军战舰几乎是不可能的,陆战队的工程兵只能设法从“俄亥俄”号上搞了一些零部件下来,算是向常荐新交差吧。
在十一月份,也就是在常荐新最没有事可做的那个月里,他组织起了几十名第三特混舰队司令部的参谋,全面分析“圣地亚哥海战”并且利用打捞起来的那些零部件来大概判断“蒙大拿”级战列舰的具体性能。
为此,还有几名江南造船厂的工程专程赶过来参加第三特混舰队的研究工作呢。
当时,帝国的舰船工程师也很想弄清楚这种排水量超过了7万吨的超级战列舰到底有多厉害,这样才能够建造出更好的战列舰,当然帝国海军后来就再也没有建造过战列舰了。
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情报部门陆续提供的一些线索,常荐新也逐渐了解了“蒙大拿”级战列舰的性能,而当他最终意识到这是一种战斗力比“新省会”级强悍得多的战舰时,他就不敢再有半点轻敌的想法了。
可以说“圣地亚哥海战”完全是因为第三特混舰队占了先机,利用美舰队没有展开的机会对其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的话,恐怕第三特混舰队在炮战中占不到任何便宜。
后来,常荐新还专门组织参谋军官进行了一次兵棋推演,在假定双方官兵素质相当,都能够将战舰的战斗力发挥到极限的情况下,如果美军舰队顺利的冲出了圣地亚哥港,在外围展开队形,与第三特混舰队打一场对等的炮战的话,第三特混舰队取胜的希望只有一半,而且就算是获得了胜利,也至少有三艘战列舰会被击沉,另外的战列舰会被严重毁伤,也就是说,第三特混舰队将彻底失去战斗力。
同样的兵棋推演进行了好几次,每次得出的结论都相差不大,就算第三特混舰队能打赢,那也是损失相当惨重的惨胜而已。
而且,还有不小的可能是美军获胜,第三特混舰队惨败,最后靠航空兵来收拾掉美舰队。
在进行兵棋推演的时候,常荐新也没有忘记寻找“蒙大拿”级的缺陷,然后总结对付这种巨无霸的战术。
而当时从“俄亥俄”号上捞起来的几样设备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这其中,就有“俄亥俄”号的雷达,虽然已经严重损坏,但是电子技术工程师很快就借此推断出了美军雷达的大概性能。
依靠雷达的外形,比如天线的形状,还有所使用的辐射单元的基本结构,完全可以判断出雷达的基本性能。
当时唐帝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电子人才,在电磁学方面的研究也最为深入,当常荐新派人把打捞起来的雷达送回帝国后,南京电子研究所的工程师立即对其进行了全面研制,这可是在战场上获得的美军最先进的雷达实体。
在得出了研究结果之后,南京电子研究所没有忘记把相关的结果送还给常荐新。
从根本上讲,第一批四艘“蒙大拿”级战列舰上装备的雷达比唐帝国海军所使用的雷达足足落后了两代,不管是在探测距离,探测精度,还是适应天气,可靠性等方面都要落后许多。
比如,当时为了提高精度,帝国海军战舰上都采用了两部雷达,一部用来探测远处目标,一部用来引导火炮,而美军则仍然采用一部雷达来同时完成这两个任务,而在相控阵技术出现之前,还没有任何一部雷达能够同时在两个方面都有很好的性能呢。
通过这一点,常荐新就首先确定,击败“蒙大拿”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远距离交战,利用“新省会”在远距离交战中的精度优势来抵消掉“蒙大拿”的火力优势。
后来,潜水员又在“俄亥俄”号的残骸上发现了大量未爆炸的穿甲弹,而且这些穿甲弹都是在小角度命中后因为引信没有正常工作而成为哑弹的,而在之前的远距离交战中,很少出现这一情况。
这就更加坚定了常荐新的想法,绝不与“蒙大拿”近距离格斗。
实际上,从两种战列舰火力与防护能力的对比上也能看出远战对“新省会”更为有利。
当时,两种战列舰上的主炮的最大射速都是一分钟两发,而“蒙大拿”有12门主炮,“新省会”只有9门,也就是说,比蒙大拿少了四分之一。
而在10000码的距离内,“蒙大拿”打出的轻型高速穿甲弹几乎能百分之百的洞穿“新省会”的主装甲,而且哑弹率不会高于两成。
同样的情况下,“新省会”所使用的26式穿甲弹对“蒙大拿”主装甲的洞穿率不到五成,而且哑弹率竟然超过了五成。
也就是说,就算常荐新有三倍于对手的战舰数量优势,也不一定能够在近战中占到便宜。
相反,远战中,拼的就不再是主炮的发射速度,以及直射时对对手垂直主装甲带的洞穿率了。
只要交战距离在20000码,也就是大概10海里以上,拼的就是准确率,以及穿甲弹对水平装甲的洞穿率了。
准确率自然不用多说,“新省会”已经在多次实战中证明了其雷达炮瞄系统的高效率,而且采用50倍径身管的400毫米主炮的射程甚至比“蒙大拿”级所使用的45倍径16英寸主炮还要远一点。
最重要的是,26式穿甲弹本来就是重型穿甲弹,其主要的使用场合就是远距离交战。
在战列舰的炮战中,关于轻弹与重弹到底谁更好一点,这被争论了好几十年,而且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流派。
大战爆发前,欧洲各国海军主要使用的就是轻弹,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欧洲海域的天气比较恶劣,而且以往的远距离探测与瞄准方式相当有限,远距离交战时的精度问题无法解决,炮战多半在10000码以内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