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秘密装备(2 / 2)

海魂 闪烁 2076 字 3个月前

而陆战队在战场上找到的这部美军的火控雷达是安装在卡车上的,也就是说,可以随同高射炮部队一起行动,相当轻便。

很快,情报部门的谍报人员就找到了更重要的情报,美军确实拥有了引导地面高射炮作战的火控雷达,而且性能还不错。

当时大批量装备部队的用于引导大中口径高射炮对付中高空目标的火控雷达,只是美军肯定在研制用于引导小口径高射炮作战的,更为先进的火控雷达。

新的威胁出来了,火控雷达在舰队防空作战中的作用已经相当明显了,可以说,这是舰队防空作战的基本保证。

如果美军地面防空部队也大规模的装备了火控雷达的话,那么轰炸美国的轰炸机就要损失惨重了。

当时,南京电子研究所搞出的第一个成果就是电子战机。

问题是,电子战机本身只能够发现雷达,然后再引导其他的轰炸机远离高射炮阵地,如果没有能够及时发现敌人的雷达,或者说轰炸机已经进入了高射炮的打击范围的话,那怎么办?

干扰雷达是一个方面,可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作战飞机避开高射炮阵地。

那么,就得找一种可以让作战飞机感知到危险的办法。

这时候,工程师们想到了一个办法,一个利用火控雷达本身特点的一个办法。

与只负责搜索的雷达不一样,火控雷达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要连续照射目标,然后才能确定目标的具体|位置,从而引导高射炮作战。

也就是说,火控雷达在探测到目标之后,就要开始连续照射目标,电磁波就会连续射到目标上。

而工程师想到的办法就是利用连续照射的雷达波来发出警告信号。

接受电磁波本身并不困难,而最大的麻烦是,雷达所发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并不一样,而以往所用的接收电磁波信号的设备只能接受一个频段的信号,如果需要接受一个频段范围内的所有信号,那么接收器就会做得很庞大,难以装到飞机上。

不过,火控雷达有一个极大的特点,那就是波段都集中在超短波,这是保证探测精度的唯一办法,而探测精度又是火控雷达的最主要的性能指标。

经过了近一年的研制,工程师首先解决了接受电磁波信号的问题。

接下来的工作就要简单得多了。

在接收器接受到了雷达发出的持续的电磁波信号之后,就将把信号反馈给一个回路,随即激发连接在该回路上的扬声器,发出刺耳的警告声。

这就是最简单的雷达告警机,原理实际上相当简单,即利用雷达发出的连续电磁波判断是否已经被发现,是否已经被敌人瞄准,然后警告飞行员,让飞行员立即进行规避。

28年底,第一批雷达告警机制造了出来,随即就在陆航进行了秘密测试。

最初的几次测试效果很不好,主要的问题就是告警机过于敏感。

到29年1月份,陆军远征军在墨西哥战场上缴获了两部完好无损的火控雷达,并且立即用空运的方式送回了帝国。

南京电子研究所的工程师立即对其进行了全面研究,然后用这两部美军的雷达来测试雷达告警机的性能。

整个试验一直进行到了2月底,大部分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误警率降低到了1%以下。

随即,陆航将一个中队的装备有雷达告警机的“狼鸠”式轰炸机部署到了墨西哥战场上。

当时这事是直接由陆军司令部负责的,而且转移工作也是由远征军负责的,没有通知罗云冲,这主要是为了保密的要求,而且雷达告警机在战场上到底有多大的作用,恐怕还真没有几个人知道。

经过了三月上旬的测试之后,雷达告警机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肯定,那一个中队的“狼鸠”在执行了十次任务后,没有一架被击落,甚至没有一架被高射炮击伤。

另外,在其中5次夜间作战中,都遭到了美军夜间战斗机的拦截,正因为有雷达告警机,轰炸机都提前避开了敌人的夜间战斗机,安然返回了机场。

当时,生产工作已经全面开始了,到三月二十日,已经生产出了3500部雷达告警机。

这批告警机立即被装上了四艘快速货轮。

这四艘货轮在十多艘驱逐舰的保护下于四月初就到达了珍珠港,随后被编入了运输船队,赶在四月中旬的时候到达了前线战场。

经过部队的实际测试,毫无疑问,雷达告警机有着极其巨大的价值。

当时郝东觉并不知道,测试的那十台告警机都是针对帝国高射炮部队的火控雷达的,说白了,就是拿来测试,诶前线指挥官做演示的,而真正装备到轰炸机与战斗机上的告警机都是针对美军火控雷达的。

当时的告警机实际上只能针对某一个,或者是某几个雷达频段,而不可能对所有频段上的电磁波信号都做出反应。

既然是极有价值的装备,那郝东觉就自然不能错过。

当时雷达告警机是首先提供给陆军战略航空兵的,而郝东觉立即就找到了罗云冲,要求给舰载航空兵也分一份。

在郝东觉的死缠滥打下,罗云冲不得不同意了他的要求,分了500台给舰载航空兵,这足够郝东觉武装他的12个“攻势护航”中队的所有战机了。

当然,这种装备到底有多大的用途,还要通过实战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