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狂鲨——“乙”型潜艇(2 / 2)

海魂 闪烁 2260 字 2个月前

从这些港口出发,潜艇至少要行渡上千海里,加上中途遇到的麻烦,曲折的航线等等,帝国海军对潜艇的航程,持续作战能力都非常重视。

显然,这种潜艇是不合适的,过短的航程,还有八条鱼雷的携带量,这些都离唐帝国海军的要求太远了。

这次“三巨头”的合作就此终止了,德意志帝国与波斯帝国选择了这种潜艇,这也就是后来的“Ⅱ”型潜艇。

唐帝国海军则继续委托武汉造船厂设计一种排水量更大,性能更好的潜艇。

只不过,此时武汉造船厂的重点是在赢得海军的驱逐舰建造合同(驱逐舰的利润搞得多,而且订单肯定大得多)所以能够投入到潜艇研制上的力量很有限。

新潜艇的研制工作一直拖到了16年年底,武汉造船厂都没有拿出一个让海军满意的设计方案出来。

17年初,海军下达了更广泛的招标书,中期,福州造船厂提出的设计方案得到了帝国海军的青睐,一种新的潜艇诞生了。

实际上,在福州造船厂设计这种新潜艇的设计师,大部分都来自于武汉造船厂,其中大部分年轻设计师都参加了“阿巴斯”级潜艇的设计工作。

福州造船厂是第一批被踢出了驱逐舰设计计划的造船厂之一,也能够集中力量研制潜艇,争取到潜艇的建造合同,因此反而后来居上,超过了武汉造船厂。

福州造船厂拿出的设计方案为:

潜艇长68米,水上排水量850吨(水下排水量980吨)水面最大航速16节,续航力8800海里,水下最大航速8节,最大航程80海里(4节)设计下潜深度150米(实际被限制在了130米)艇艏4具鱼雷发射管,艇艉2具鱼雷发射管,共储备鱼雷18枚,另外,舰面配置一门120毫米火炮与数门20毫米机关炮,官兵52人。

这正是帝国海军需要的,能够对日本进行有效封锁(按照帝国海军的需要,潜艇在完成行渡之后,必须要在日本外围的航线上巡逻20天,并且留有足够的燃料返航)并且具有强大持续作战能力的潜艇。

海军立即决定订购这种潜艇,并且正式命名为“乙”型潜艇(“甲”型潜艇是帝国海军对“阿巴斯”级潜艇的称呼)具体的设计工作在18年初就完成了,建造工作同时开始。

当时,其他几家造船厂都在准备建造新型驱逐舰。

因此,帝国海军只向福州造船厂下了订单,要求福州造船厂首先建造一艘潜艇,以证明其实际性能能够达到设计指标。

“乙001”号在18年十一月份的时候下水,并且在19年初就开始了海试。

海军对“乙”型潜艇的海试成绩非常满意,在19年三月份就下达了第一批12艘的订单。

这批订单被分别交给了福州,高雄,海口三个造船厂建造。

而在战争爆发之后,六家承担潜艇建造工作的造船厂全都在建造“乙”型潜艇,整个“乙”型潜艇的建造工作持续到了战争结束的时候。

大战期间,这些造船厂一共建造了355艘“乙”型潜艇,其中提供给帝国海军的有258艘,另外的则分别出售给了波斯帝国,德意志帝国等盟国。

另外,波斯帝国也购买了“乙”型潜艇的建造技术,在大战期间建造了42艘该型潜艇。

因为各个造船厂的规格不同,所以“乙”型潜艇有多个批号,另外,根据任务的不同,还发展出了布雷潜艇,燃料弹药补给潜艇,远程运输潜艇,特种作战潜艇等等型号的变形艇。

每个批次,每个型号的“乙”型潜艇的武器装备也是不一样的,这导致整个“乙”型潜艇的编制非常的混乱。

无法否认的是,作为帝国海军在战争初期大量建造的一种潜艇,“乙”型潜艇是非常优秀的!

“乙”型潜艇的主要战场是在西太平洋上,而其最大的贡献就是完成了对日海上封锁。

在整个对日作战期间,一共有140多艘“乙”型潜艇活跃在日本与美国之间的海上航线上,这些潜艇一共执行了1200多次破交巡逻任务,发射18000余枚鱼雷,50余万发炮弹,击沉船只5500余艘,总吨位达到了1350万吨,几乎瘫痪了整个日本海上交通线。

另外,还有大量潜艇执行布雷任务,仅仅由其在日本港口外布设的水雷就达到了12000枚!而在对日作战之后,“乙”型潜艇仍然将活跃在西南太平洋的战场上,继续书写着辉煌的战果。

战争中,“乙”型潜艇的缺陷也表现得很明显。

其最大的缺陷就是腿短,其次是其携带的弹药还不够多。

特别是在后来与美国之间的战争中,“乙”型潜艇的这些问题限制了其发挥。

这也是帝国海军不得不在战争期间提出设计更大,更好的潜艇的原因。

实际上,比起“乙”型潜艇的异国“表弟”来讲,其战果还算不了什么。

而这位异国“表弟”就是德国海军的Ⅶ型潜艇。

福州造船厂在设计“乙”型潜艇的设计师中,有两位来自德国的设计师,后来这两人都返回了德国,并且在17年中期就拿出了Ⅶ型潜艇的设计方案(抢在了“乙”型潜艇之前)而且还获得了德意志帝国海军的订单,其首艇在18年中期就下水了。

因此,有人说“乙”型潜艇实际上是抄袭德国Ⅶ型潜艇,实际上,是德国人在抄袭唐帝国海军的潜艇。

Ⅶ型潜艇设计指标:

艇长66米,水上排水量769吨(水下865吨)水面最高航速17节,最大续航力8500海里,水下最高航速8节,最大续航力80海里(4节)设计下潜深度150米,艇艏4具鱼雷发射管,艇艉1具鱼雷发射管,共备雷14枚,舰面安装一门88毫米火炮,数门20毫米机关炮,官兵44人。

从这些数据上来看,Ⅶ型潜艇与“乙”型潜艇是很接近的,几乎就是在“乙”型潜艇的基础上降低了部分对德意志帝国海军来说没有必要的性能要求而得出的设计结果。

当然,换句话说,“乙”型潜艇也可以看成是Ⅶ型潜艇的放大型号。

战争期间Ⅶ型潜艇一直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中坚力量,承担起了最重要的作战任务——封锁英法两国的对外海上航线。

而Ⅶ型潜艇取得的战果也远在“乙”型潜艇之上,在整个大战期间,德意志帝国建造了数百艘Ⅶ型潜艇,而在大西洋的破交作战中,Ⅶ型潜艇一共击沉了4500万吨往来与大西洋两岸之间的船只!

其实,这也能证明“乙”型潜艇在设计上的成功性,只不过,这种潜艇无法完全满足帝国海军的需要。

到了战争中期(唐帝国与美国之间的战争开始后)“乙”型潜艇的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帝国海军也开始谋求更好,更大,更凶猛的水下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