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难产的机枪(1 / 2)

海疆 骠骑 2585 字 4个月前

两艘铁甲舰的改装让旧港造船厂有了一次大型舰体的拆装改造的经验,面对这难得的经验,旧港方面以及马尾方面都派出了最强阵容参加。

而作为旧港火炮工厂一直和克虏伯暗中较劲的阿莱姆和帕丁诺成功的完善了双联260毫米火炮的液压装置,也准备在被俘的荷兰铁甲舰上进行试验,对于帕丁诺和阿莱姆的敬业林海疆给予了大力的奖励。

如果阿莱姆和帕丁诺的液压制退缓冲装置有效果的话,那么双联260毫米主炮就将可以同时射击了,这无疑对射速和命中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这两艘铁甲舰能够在六个月之内完成改造的话,那么就能赶上占领琼崖的行动,多两艘铁甲舰就等于多了一份保证,不过对于荷兰人的分列式舰炮的安装模式,林海疆作出了很大的调整。

这些调整就意味着舰体的舰桥部分需要重新设计,原有的低舰桥已然不能满足重叠双列高低主炮的需要,所以重新设计安装高舰桥就成为了这次改装的重中之重了,不过对于已经拥有了战舰主炮安装经验的旧港造船厂来说,这已然算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对欧洲英、法的大规模造舰,林海疆也在追求更大口径的舰炮和更大吨位的舰船,不过蒸汽机的整体研发速度似乎赶不上舰船的吨位,林海疆在这方面更多的是做资料技术的储备和积累,否则就容易陷入舰船单位马力不足,导致航速过慢的问题出现。

最让林海疆吃惊的是之前那个口口声声要研究连发铳的戴文宾,林海疆之前给了他一些建议,比如利用枪弹发射产生的冲击气体后坐力完成第二次上膛,以达到连发射击的目的,抓壳鈎等等设计理念。

林海疆一直以来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了海军的建设方面,对于陆战队的建设本着配合的原则,但是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虽然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要占领内陆就必须使用一定数量的陆军,仅仅依靠海军陆战队是很难达成这个目标的。

林海疆此刻第一次对陆军武器产生了一种迫切的需求,那就是机枪!

1851年,比利时工程师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挺机枪,该枪曾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使用过,不过效果很是一般,故障频出,所以很快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美国的加特林机枪则是第一种大规模用于实战的机枪,在19世纪60年代初,加特林机枪发明后经相应改进。1865年以后,加特林机枪由4管改为6管,到1867年~1868年增加又增加到了10管。

1866年开始装备美国陆军和边防部队。1870年,英国政府经过对比试验后,在英格兰建厂生产加特林机枪。与此同时,沙俄政府也购买了加特林机枪,更名为戈洛夫机枪。史料称,俄土战争中曾有8个连的俄军使用加特林机枪,每连50挺。1879年的祖鲁战争,英国军队借助加特林机枪,占据战场上的主动权。另一支英国海军部队开始在其船只上安装加特林机枪。

不过加特林机枪在林海疆看来过于笨重了,需要射手有着丰富的射击经验,否则摇柄的速度过快很容易造成卡弹。

加特林本来是一个医生,一生反倒致力于工程学。1861年美国内战打响,加特林在医院看到后送的死伤官兵真是太多了,除了战场上的死伤外,很多士兵还死于疾病和营养不良。加特林认为要是能减少士兵的数量就能拯救数以千计的生命。加特林希望能发明一种枪,依靠凶猛的火力,一支枪能顶很多支步枪,让一个士兵拥有很多士兵的战斗力,他的目标是一个士兵顶上一个连,从而减少战场上士兵的人数,以达到减少战争伤亡的目的。后来他终于发明了这种机枪。

一个医生为了减少伤亡而发明了一种可以更快、更多屠杀的武器?确实有点和他的本意初衷相违背了。

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有手动式的机枪,使用手动来提供上膛、击发、退膛的动力,其代表作为加特林机枪。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人西拉姆·马克沁发明全自动机枪这两种机枪都存在各自的缺陷,林海疆的陆战队由于受到规模的限制,所以就必须装备大量的自动武器以弥补人员兵力的不足,而沉重相对精密的自动武器对于运输条件又有了新的要求,国内的道路也是林海疆一直非常纠结的地方。

机枪作为单纯的一种战术武器是为了满足连续射击的稳定需要,通常备有两脚架及可安装在三脚架或固定枪座上,主要发射步枪或更大口径的子弹,能快速连续射击,以扫射为主要攻击方式,透过密集火网压制对方火力点或掩护己方进攻。

最早的机枪都很笨重,仅适用于阵地战和防御作战,在运动作战和进攻时使用不方便。林海疆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紧随步兵实施行进间火力支援的轻便机枪,但是他也清楚的明白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也要一步一步的走,步子跨得太大了很容易摔跟头的。

在制造相对简单的加特林机枪还是直接投入人力、物力研制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短枪管后座自闭封上弹机枪的问题上,林海疆最终还是有点犹豫。

在他的记忆中马克沁机枪的发明者是因为发现士兵射击时常因老式步枪的后座力,肩膀被撞得瘀青。联想到了利用枪的后座力能量,而这能量来自于枪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马克沁认为可以加以利用。当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利用射击时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子弹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座力。历史上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后来,他根据此步枪上得来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枪管短后座自动射击原理。

不过相同的理论林海疆已经提供给了戴文宾,但是拥有了理论不代表就能够制造出真正意义的机枪,历史上马克沁曾经到各国推销他的发明,1887年4月赴俄国表演机枪,不但没有收到任何订单,反而备受嘲讽,当时一位很有影响的俄国武器专家认为:一发子弹就足以杀伤一人,当他毙命之前,没有必要继续连发子弹,而且以枪管可以冷却,水却不能随身携带来否定机枪的实用性。美国人也认为一批训练有素的神枪手比以机枪乱射一通来得有效,马克沁的发明是对弹药的极大浪费。

马克沁机枪大放异彩是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作为自动武器的典范首次大发虎威。俄国军队用它狠狠教训了沉溺于“肉弹”战术的日军。在这次日军围攻俄军要塞的战斗中,俄军用马克沁重机枪迎接一波又一波呐喊的日军,战斗变成了屠杀。一天战斗下来,日军付出的伤亡代价已超过4000人,以致上报伤亡数字时,日军参谋本部的参谋竟认为糊度的师团参谋多写了一个零。日军的惨重死伤终于使中国官员意识了马克沁机枪的价值。

林海疆也十分清楚,一旦机枪这种武器出现,很快就将不在是什么秘密了,就好像克虏伯的后膛260毫米双联大炮一般,现在英国的阿姆斯特朗造船厂配套的火炮生产厂据说就在试验相同口径,甚至更大口径的后膛炮,战争催生了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

林海疆现在储备了大量仿制奥地利夏莱曼前装线膛来复枪已经大量的六磅和十二磅野战火炮,这些使用青铜炮架的野战火炮也都被打上了奥地利的商标,米勒已经开始将这些军火储备有计划的分批通过返航的货船运往美国南方各州分地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