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2章 花之争(三十)(2 / 2)

如果只看风景,什刹海确实风景秀丽,也正因为它是个好地方,正黄旗才占了最好的那一片,它与正红旗所占的市井比邻。

国破之后前朝贵族如何处置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崇祯在景山上吊了,其他人要如何呢?也学大明天子一样殉国吗?

从大明开国到明朝灭亡接近300年时间里,明朝宗室人数达到了一百万人,这些人满清是不会为朱元璋养的。

一瞬间从锦衣玉食到居无定所,有些人肯定受不了,如此一来他们就只能背水一战了,南明政权便是打着为崇祯报仇旗号的宗室们最后的抵抗,然而南明没有像两晋时期衣冠南渡那样凭借长江天险守住半壁江山。

在爱新觉罗·福临驾崩的第二年,南明也结束了自己的短命王朝,那时候玄烨8岁。

太后垂帘听政不是稀奇事,北宋的刘太后也干过,但孝庄没有,一是按照清朝祖制,如果皇帝年幼由宗室亲王摄政,另一个就是她能当上太皇太后的原因了。在她身边有个侍女叫苏麻喇姑,也是个警醒的人,她曾经担任康熙皇帝的启蒙老师,甚至等她老了,康熙还过继了一个儿子给她养着玩。

汉宫边上有个宫人斜,唐宫里有野狐落,都是埋死去宫人的地方,不是谁都和高力士一样可以有自己的墓,就连荣宠一时的赵飞燕也安葬在了宫人斜里。

明清时期没有这样的地方,宫外的百姓才谣传宫斗里死了的宫女、太监都扔井里,宫里的井水没人喝。

在西苑金鳌玉桥西、羊房夹道有一个内安乐堂,凡是宫人老了或有罪都发放此处,这里就是放骨灰的。按照朱元璋留下的祖训和明朝律法,火葬是不允许的,然而虽然有严刑峻法,却未能阻止火葬风俗继续存在。

火葬很适合毁尸灭迹,然而宫外实行火葬却和佛教有关,高僧圆寂后都要火化,他们所留下的骨灰中会有那么一些被称为舍利子的遗留物。

什刹海据说是因为有十座古刹而闻名,但这些寺庙里,没有哪一座供奉了舍利,或者是道教圣物。

一般认为水属阴,在刘伯温改建元大都的时候,将北墙南移,将什刹海北边那块割于城外,城外积水潭又用土堤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南部成为护城河的一部分,北边则成了太平湖。

不过刘伯温没有算到白浮泉会断流,什刹海水位下降,形成了一个小岛,明孝宗时期有个太监在岛上建了住宅,还在月牙河上建一座桥,这座府宅就是后来和珅的住处。

因为白浮泉断流了,玉泉水直接引入什刹海,活水代表生机勃勃、好运方来。

相比起热河,玉泉山的行宫才是真正的大内禁地,虽然它位于宫外,即使是高级别的官员也无法入内,除非有皇帝的特别恩赐。

人们相信风水能给自己带来好运,和中堂很相信风水,家里的布置都有用意,可惜宅子选错了地方。

随便他怎么摆,即便流经紫禁城的金水河水源来自什刹海。

太监都是断子绝孙换来的富贵,幸好他的儿子丰绅殷德与和琳的儿子没有牵连进来,但也风光不再了,即便和琳为了镇压苗民叛乱付出了性命。

可能要等到白莲教被镇压后皇帝大赦天下他们才有恢复爵位的机会,只是他们估计不会上前线,毕竟当提督看到那张纸条的时候紧张得宛如收到了皇帝赐的毒酒,天地万物都有好生恶死的本能,没事谁会去主动找死呢?(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