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1章 花之争(二十九)(2 / 2)

和珅是正红旗的,驴肉胡同又恰巧是正红旗的领地,和珅就是在那儿出生的。

在元代以前那里属于郊区,忽必烈修元大都的时候那块地方才圈进城里,到了明朝成了处决犯人的刑场,袁崇焕就是在西市凌迟的。

也不是所有人都和举人一样带了那么多盘缠上路,他有个“同期”就住在什刹海的庙里。

他一个外乡人哪里晓得那么多,有地方能落脚就不错了,有天夜里他挑灯夜读,不知不觉到了深夜,然后,他点的油灯就变成绿色的了。

乾隆三十三年的夏天酷热难耐,他住的那件小屋却格外凉爽,然而再凉快也不至于大夏天冷到要生炉子取暖的地步。

他晓得那地方不能久待,连夜跑到了隔壁的真武祠,那是个道观,里面的道士跟他说了这些过往。第二天天一亮,就听说那里死了人。

距离举人朋友所住不远的那个房间,在乾隆三十一年时就贴了封条,不知道什么原因,反正就是不让人进去住了。

等那人被抬了出去,寺里就又贴了一张封条,而寺庙的主持如“老僧入定”般法相庄严,好像他早已知道了要发生什么。

这分明就是个“兰若寺”,举人的朋友宁可去驴肉胡同租一个破烂屋,比邻着臭气熏天的牲口棚,也不再住那儿了。

后来他得了疟疾,丢了小半条命,虽然最后调养过来,在参加了乾隆三十四年的科举后就再也没有考了。

从顺治定都bj后,他就往东北移民,往辽东开荒。到了乾隆五年因为移民过多,朝廷宣布禁令,却全然无用。

沿海只开了四个口岸,陆上怎么走却没人管,江南的丝织品和华中、华南的茶叶运到这里后,运到了辽阳、盛京、抚顺等地。他们再把人参、皮毛等物资送到内地的大城市,很快就发了财。

举人的朋友后来也“闯关东”去了,成了一个杂货店老板,虽然吃不起燕窝、鲍鱼、海参,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还是能吃得起的。

在他们那边还有“跳大神的”,那属于萨满,脸上带着个可怕的木头面具,身上戴着叮叮当当的铃铛彩带,但那和商周时期的东西并不一样。

墙内表演牡丹亭,墙外也有好奇的平民翻过了墙头看戏。就跟皇帝过够了宫廷生活想去民间体验,民间也想看看皇帝过的是什么生活。

虽然传教士们已经带来了日心说和天体运动仪,但康乾盛世期间的皇帝们却对那些高产的美洲农作物更感兴趣。有了这些农作物,即便吃不了米面,也可以用土豆红薯充饥。

比起教化“刁民”,他们更愿意让百姓成为“只有肚肠,没有头脑”的“奴才”。

这样精心培养出来的国民固然是驯服、听话、忍耐力极强的,但是会用这种高压手段的不只是满清朝廷而已,在那些山区、清廷控制力不够的地方,就成了“蛊”为造事端的地方。

蛊,惑乱也。

《左传》有云,女惑男,风落山,谓之山风蛊,乱极而治。

苏东坡讲:器久不用而虫生之,人久宴溺而疾生之,天下久安无为而弊生之,皆谓之蛊。

要治蛊必治腐败,在整治腐败时必须要“高尚其事”,保持自己高尚的气节。

王阳明将人的心比作一面镜子,只要被尘土蒙上了光明,照什么都是脏的,因此需要常常磨镜才能恢复光彩照人的本来面目。

这就很像神秀所说的: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休使惹尘埃。

至于慧能所说的境界,说起来容易,修起来太难了,别说慧能,王阳明说的“磨镜”都难以做到。

妖法易破,心术难正。

人畏惧鬼,可鬼更怕会驱鬼的人,到底谁更怕谁呢?(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