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在襄阳住了两天,饮食很丰盛,但他想见的人却一个也没见到。
刘表派人守住了驿舍,名为保护,实际软禁。
带兵的蒯祺很客气,言辞恭敬,就是不让周忠出门。周忠要见人,他也可以派人通传,但结果却是一个也没来。不是不在襄阳,就是找不到人,至于真实情况,谁也不知道。
周忠倒也不意外。他很快就弃了努力,和蒯琪聊了起来。
蒯琪是蒯越的从子,年方弱冠,刚刚成亲,妻子是琅琊人诸葛氏。
周忠立刻想起一个人:琅琊人诸葛玄。他在寿春时,听袁术提起过此人,袁术曾任命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想借此控制豫章郡。但诸葛玄治理能力有限,尤其不擅长军事,因山民叛乱,弃郡而走,据说是到荆州投奔刘表了。
周忠一问,蒯琪就笑了。他的妻子正是诸葛玄的从女,不过诸葛玄本人不久前病故了。
周忠咂了咂嘴,暗自叹惜。
他和诸葛玄也曾有一面之缘,诸葛玄比他还小几岁,不想竟已经去世了。
“除了你的妻子,还有其他诸葛一族的人在襄阳吗?”
“内人还有一个姊姊,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明。此外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叫诸葛亮,字孔明,年方十七。一个叫诸葛均,年方十三,尚未有字。”
周忠想见见诸葛亮。蒯琪却说,诸葛亮不在襄阳城,他们弟兄两个在隆中,躬耕自读。
周忠很意外,又问了一些诸葛亮的情况。蒯琪虽是诸葛亮的姊夫,却对诸葛亮不太感兴趣,寥寥几语后便一问三不知。
周忠很奇怪,没有再问,却记在了心裏。
两天后,周忠辞行。刘表亲自送他出城,看着周忠上了船,这才放心回去。
过了汉水,周忠一路急行,当晚在邓县留宿。
他让儿子周昉带着他的名刺去隆中,务必要找到诸葛亮,请他来邓县一晤。
周昉很不解,那么多的人才聚集在襄阳城,你都没见着,见一个才十七岁的诸葛亮有什么用?
周忠笑笑,问周昉道:“如果是你,背井离乡,来到襄阳,人生地不熟。长辈死了,两个姊姊嫁给了襄阳的大族,你会带着弟弟去城外定居吗?”
周昉不假思索地说道:“既然与本地大族结婚,自然是想借以安身立命,为何要偏居城外?”
“这就是你不如他的地方。”周忠感慨地说道:“如果换了公瑾,他很可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依附他人,难免被人左右。躬耕自读,才能保持独立。隆中虽在城外,却不甚远,有什么事,求援不难,可是这个距离又足以让那些不想见的人却步。”
见周忠将诸葛亮与周瑜相提并论,周昉不敢怠慢,带着周忠的名刺去了。
第三天中午,诸葛亮跟着周昉来到了邓县,与周忠见面。
第一眼看到诸葛亮,周忠就松了一口气。
这次襄阳之行,他不会空手而归了。
诸葛亮虽然才十七岁,身高却已经接近八尺,相貌端正,双目有神,有着同龄人中不多见的沉稳。即使是周忠最欣赏的周瑜,也未必能胜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