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替射击,只是让射击错开了而已。
拉弓开箭整个过程需要六七秒,六七秒时间足够让两人的动作完全错开。
一人射完,另一人正好把箭搭上,替补上身位的同时,弓也拉开了,然后射完撤下,另一个人又把箭搭好了。
弓手们交替射箭的配合越发熟练,李孟羲一边看,一只手背到了背后,手指不由自主的掐着指节默默计算时间。
李孟羲不知何时自动有了这个习惯,能掐会算的技能,好像不知不觉间觉醒了。
弓手们动作越来越连贯,然后突然嘎然而止。
没箭了。
对!
守城之时,箭支补充也是个问题。
李孟羲也拿过箭筒看了,一支箭筒能盛三十支箭而已。
由箭支,李孟羲想到了另一个问题。
如果在攻城的时候,攻城战一旦开始,可能要连打几天几夜。
三十支箭,很快就能射完。
那箭射完该如何?
拉弓很耗费体力,满弓把三十支箭射完,手臂都要没力气了,纵然能补充箭支,弓手也无法继续射击了。
弩到是省体力,可是弩箭射完也需要补充。
弩手射完箭,不应该直接下城去补箭的,直接下城增加了城头人员流动量,不利于城墙增援,且多耗费体力。
弩手一天若需要补充十次弩箭,若是十次上下城,累积消耗的体力就很多了。
所以,应该有专门的供给弩箭的人员。
一个或两个人,抬着几百支弩箭上城供应,能供十个人的用箭。
一个人甚至是一个没战斗力的民夫的体力消耗,代替十个战兵上下城的体力消耗,再划算不过。
李孟羲很擅长联想,见识之博广,思维之开阔,非是古人能比。
由弓,联想到了射支补充,然后再联想到了弩,然后再联想到对整个城墙的补给,以及人员该如何畅通无阻的城上城下调动,甚至是边交战边轮换换下体力不济的守城士卒。
这么一联想,瞬间大堆问题又来了。
李孟羲甩了甩头,还是暂时不管其他了,先弄明白弓弩手这一个点再说。
李孟羲派了四个弓手的一个,让他去跟刘备交涉,说需要几架弩机,让他取来。
还剩的三个弓手,箭筒里剩的箭都不多了,只剩两三支了。
李孟羲把头探出城垛外,侧头向左侧去看,看到了搭在敌楼前的攻城梯。
成年人的视线高度,跟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是不一样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喜欢汉末第一兵法家请大家收藏:(www.zhaozhi.us)汉末第一兵法家枣子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