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中惯例,五人一伍,十人一什。
对于屠夫营来说,因为屠宰牛马等大型牲口,用杠子抬牛马尸体,前三后三,最少得六人。
屠夫营工作特点如此,十人一队多了,五人一队就少了,七人一队最合适,能兼顾效率和人力使用率。
可是七八个人编一伍,虽然人力配比较为合理,但是并不太好管理。
最简单的方法,还是十人一什。十人一什,查着方便,管着也方便。
李孟羲大致数了下,今天一起来宰牲口的屠夫,有二十四人。
义军万余人,屠夫二十四人,这个比例,或许还偏高了。
为什么万人只有二十四个屠夫,李孟羲认为比例是偏高了呢。
因为李孟羲想起了前世,村里两三千人,有一家卖肉的,平日这一家卖肉的隔十来天杀头猪,足以供应全村的肉食,逢年过节,连邻村的人都有来买猪肉的。
也就是说,一家杀猪的,供应三五村落。
而且现代人生活水平比较高,每月都买不止一回肉,对肉的需求还比较大。
而古代普通百姓,可能一年到头吃不上一回肉。
在前世,一家屠户能供应三四千人。
因供求的不同,在古代,可能一家屠户,能供应四五千人。
也就是说,义军现在万人,按照平均人口比例,屠户也就那么三四个才对,这其中还包括张飞张翼德这个有名屠户。
感觉人数不太对,李孟羲不由挠头。
李孟羲离神机妙算,尚差十万八千里。
他太稚嫩了,太想当然了。
古代都是大家庭,一家是屠户,男丁是杀猪的,上至此男丁的老父,同辈的大哥二哥三哥,晚一辈的子侄们,肯定也都会杀猪的手艺。
所以,万人的人数,李孟羲猜测屠户按平均比例,是三四个。
而如果把个,换成户,一万人有三四户专门杀牲口为生的屠户,这个数量就对了。
三四户,每户五六个左右会屠宰手艺的男丁,加起来,不正好二十人左右。
一头不知是被雨淋死的还是被雷声吓死的老牛,还有一头骡子,被屠夫们屠宰完毕。
装肉的工具是大筐子。宰好的肉块就放在筐子里,放了满满七篓,剔干净肉的牛骨,被屠夫们用斧子斩成一段一段的,装在了另外的篓子里。
之前让民夫们扎营的时候散出去找树枝藤条什么的编篓换粮,这段时间下来,编的大篓存积的有大几十个,这些篓子做携行具不合格,现在竟然还派上了别的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