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是最后成立的养鸡鸭的车,鸡鸭车八辆,牲畜车三辆。
麦芽糖生产厢车,有八辆。
车多到一定程度,极大提高了义军的后勤能力和行军能力。
首先来说,一辆空板车,拉不多人,只拉三个,一人拉三人,能跟得上淄重队的速度,不会掉队。此时,一人拉车三人歇,等于是四个人行军,只一人地上走,只消耗一个人的体力。
拉车的人拉一截之后,再换另一个人来,第一个拉车的人则歇着。
这种轮换方法,等于让体力利用效率提高了三四倍。
体力利用效率提高了三四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长途行军时,能走更远的路;走同样的距离,平均消耗的能量就更少。
消耗体能少,放在现在军中,就等于省粮食。
体力利用效率提升三倍,意味着就省了好多的口粮。
早上都是喝了一碗粥,然后一走一天。两种情况,一种徒步行军;一种拉车一个时辰,再坐车上三个时辰,这两下一比较,就很容易比较的出,拉一时辰,歇三个时辰更不容易饿。
不容易意味着,可以用更少的口粮维持住民夫最低日常所需的能量。
板车,口粮,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东西,意外有着紧密关联。
板车能节省五分之一的口粮支出,甚至能节省更多,事实就是如此。
这是工具带来的优势。
由此关联到一个问题,百姓逃荒的时候,拉着板车逃荒好,还是走路逃荒好。
可以简单算一下,按一家大人四个算。
那么,按一人拉车三人坐车,然后一个时辰轮换一次的轮换顺序,则可把日人均走路的消耗,降低四分之三。
与此同时,拉车相比单纯走路,自然更耗费力气一些。
古代路况虽说不好,但架子车就是适应古代路况的车辆,完全能够在古代路况下行驶。
赶路所消耗的四分之三体能的节省,和拉车时体能消耗的增加,两下一抵消,大致,依然可以降低四分之一赶路的体能消耗。
在山穷水尽之时,四个没什么力气的各自分开走的流民,最终会倒在半路。
但如果有架子车,四个没什么力气的流民,两个人拉车,两个人车上歇息,一替一截,还能继续往前走一段,并未至完全山穷水尽。
有时,能往前多走个三五里路,说不定前边就有人烟,有吃的,就是活路。
综而述之,通过粗略的计算可知,逃荒的时候,带着架子车逃荒活下来的概率,比不拉架子车逃荒的概率大不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喜欢汉末第一兵法家请大家收藏:(www.zhaozhi.us)汉末第一兵法家枣子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