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皇甫老儿就在此处拉好人马,然后反冲涿州军而去,该如何钳制于他。
李孟羲心生一计,他令关羽上马,就立在十字路口正中,然后,再令骑兵数人走远,走三百步开外站定,看能不能看到。
结果是,因周围一片开阔,虽离的远,但依然能看到人。
再令人蹲下试试。
依然能看到人。
再令人趴下,再看。
骑兵往地上一趴,瞅不见人了。李孟羲笑了,平地也能设伏。
如果有伪装,就更好了。
如果还不够,拿来铁锹,在地上挖些浅坑,坑不需多深,只需能遮住趴下的身体,就足以完全隐藏住身形。
李孟羲和关羽又合计,合计说,若是皇甫嵩立阵于此,他阵势宽幅度能有多宽,埋伏士卒离十字路口正中多远距离,才能不被发现。
关羽略做思索,道,“若皇甫嵩欲战,他能安然守势?他必摆锐攻之阵。
我料,皇甫嵩立阵于此,必是长于攻突之长阵,而非长于守御之宽阵。
至于,其阵宽能有多少……三百步,再多不能。”
也就是,假设皇甫嵩阵宽三百步,则以十字路口为中心,南北宽百五十步。
一人伏地,三百步远,不能见其踪影。
则伏藏之士,需离十四路口少说四百五十步方能藏的滴水不漏。
再往下合计,关羽以为,皇甫嵩若图决战,若涿州军紧追不止,则皇甫嵩大概兵分中左右三阵,互为犄角。
若涿州军在远,不见涿州军阵,皇甫嵩则兵阵拢聚,其兵阵拢聚,也既兵力集中,皇甫嵩兵力集中,便正利涿州军伏兵合围。
皇甫嵩若兵力分散摊开一大片,包围圈就得极大。
皇甫嵩若兵力聚拢,围之便利。
李孟羲若有所思,“看来,放皇甫嵩走,我军不能紧追。
需放他一二里,任其从容。
然后,待其兵力整备之后,我军立出。”
关羽笑了,“正是如此。”
随后,和关羽又商讨了许多。
若皇甫嵩是立阵十字路口正中,其阵势宽度一百五十步,涿州军伏兵埋伏三百五十步外。
当伏兵突然出现之时,皇甫嵩立能见伏兵。
而后,皇甫嵩必急调兵马拦迎。
双方隔四百五十步相向,大抵,各走一百五百步,便至一箭之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喜欢汉末第一兵法家请大家收藏:(www.zhaozhi.us)汉末第一兵法家枣子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