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五章 图穷匕见(2 / 2)

最前为步兵,长长的步兵队列,成四路纵列列队奔跑着前进。

队列中的士卒,个个身背大篓,绳索跨肩过胸绑的紧紧的,任凭士卒跑的一脚深一脚浅,士卒背后的篓子很少有晃动。

再细看,这一部奔袭中的士卒,几乎都不像是作战部队,因为从前到后,士卒身上只有麻衣,没有穿铠甲,数百人之众,着甲之士一个没有。

此便是极其奇怪的地方。

关于长途奔袭过程中如何节省体力,如何提高奔袭效率,早前,李孟羲结合自己的知识,以一己之力,推论并完善了远程奔袭时的携行细则。

总之是一个动能、动量问题,于奔袭中的士卒,背负的行囊晃动越少越好,省力的关键便在此处。

为此,李孟羲设计了携行具,统一了携行方法,还通过往篓子里塞麦秸的方法,进一步减少携带物资的晃动。

在之后,关羽练兵之时,关羽单独发现,士卒们身上的铠甲,哪怕只一件单面胸甲,胸甲穿在身上跑起来的时候,晃动很是厉害。

李孟羲的动能动量之说,显然是启发了关羽。

关羽意识到铠甲在身,不利奔袭,于是就特意改进了奔袭战法,令,奔袭之时,铠甲也一并塞进篓子里放好。

只此一处改进,使奔袭部队的效能直接提高不少。

再说极关键的携行具。

关羽麾下这八百之众,兵员层层简拔精中选中还是其次,比兵员更难凑的是携行具,八百奔袭之士,所需就是八百套携行具,需八百个既轻便又结实,还是方形的,茬节又在外边不挂袋子,大小又合适的篓子,且里边还得有一个能防雨的袋子。

单就这一套简单的携行具,天天都在做,没一日有停,到如今不过只凑够半数而已,八百奔袭士,一半有携行具,另一半,只有篓子,没有防雨袋。

在步兵队伍前后,前边远有哨骑,近有骑兵在前领着带路,在后边,也有骑兵跟着断后。

队后的关羽,看天亮了,便下令百夫长们喊喊口令。

随后,安静的晨间,寂静无人的旷野,响起了此起彼伏的,“一、二、三、四、”口令。

随着口令,跑的有些七零八落的队伍,开始逐渐恢复节奏,跑的齐了起来。

奔袭之关键,一是快,二是齐,只齐不快不堪为用,只快不齐,出发一千兵,到时两百,亦不堪作战。

只有既快且齐,方能担任奔袭重任。

如今,经过长时间操练,当初奔袭十里尚不能的散乱之兵,现下已堪大用。

数百士卒奔走时的脚步声隆隆而过,接着是嗒嗒马蹄声,骑兵又过。

待喧嚣过后,道路上灰尘微起,很快,便归于平静,涿州军奔袭之兵须臾便远。

涿州军营中,涿州军又是天刚亮,饭就已经做好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喜欢汉末第一兵法家请大家收藏:(www.zhaozhi.us)汉末第一兵法家枣子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