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三章 放粮(2 / 2)

接过箩的人摇头,“不着。”

如民夫们所见,让编的这种箩不是说难,而是太简陋太粗劣太简单了,简单的民夫们都不十分确信到底是不是就让编这样的破箩就行。

一民夫试着朝传令兵问,“军爷,要是缺箩,俺们好好编点结实里恁们也好使,这箩使不成啊。”

传令兵高跨马背之上,居高临下的面无表情的瞥了问话的民夫一眼,训斥到,“让你编怎样的就编怎样的,干你的活,问那么多做甚?”

民夫立刻脸上堆起了卑微的歉笑,点头哈腰的,“恁说的是,说的是!”

确认了的确只收破箩,编的好编的结实的人家还不要,民夫们便有了计较,要说一个好箩得一阵编,可要是让编的满是网眼的话,一会儿就能编好了。

营寨中,在各处树立起的红旗长杆周围,围满了人,民夫们都挤着朝前边去看箩的模样。

话说这个向民夫们展示标准品的方法,来源很早了。早在两三个月前,抓获抓到第一批俘虏时,当时是要编箩筐的时候,因要规定大小,单凭嘴说,说不清楚,故而当时就是先拿一些大小合适的箩筐给俘虏们传着看。

可此时,遇到了一些麻烦,首先是人太多,箩筐只是草草传下去,传递速度实在太慢,老半天传不到后面,很耽误时间。

其次,在之后的实践中发现,把箩筐拿来当标准物的方法很好,可箩筐传着传着就不见了。

到底是丢失了还是有狡猾的家伙把箩筐藏起来当成自己的好骗粮食,不知道了。

所以最后还是李孟羲想出了解决方法,他出主意树一些长杆树在各处,再用绳子绑死把箩筐绑在绳子上,这样,一个个投放点能很高效的让民夫们看到箩筐到底是怎样的,而且因为有绳子绑住,民夫们看是能看,想拿走却是不行。

义军虽说是一只新生的势力,可很多方面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了。

军中向民夫们收集简单工艺品这一点,可谓是传统已久,从最早的草鞋,到之后的树条篓子,再到现在的箩筐,民夫们已习惯了军令下来去赶紧做点东西好换粮食。

这过程中,军方已不需要去立信,不需要去信誓旦旦的保证一定能换粮,因长久以来,不管是草鞋还是粮食,都换到了粮,没说少了谁的。

信誉建立起来了,便利多多。

一段时间后,柴草车队到了营寨中,车队上拉着的满是麦秸,麦秸扎了一小捆一小捆的堆在车上。

车队驶到营寨正中,为首的百夫长站在车上看了一圈,“各队队长!都过来!”

叫的是队长,围着的民夫们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是队长。

分散各处的队长陆续挤了进来之后,看人到的差不多了,百夫长下令,“你们队长一人领五捆麦秸,回去发给要编簸箩的人。

记得交代清楚,谁要编谁就自己个编,旁人不得插手。”

交代清楚之后,开始发麦秸,小队长们一人领了五捆麦秸回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喜欢汉末第一兵法家请大家收藏:(www.zhaozhi.us)汉末第一兵法家枣子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