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这个呢?”
“杨树。”
“这个是?”
“栆木。”
……
李孟羲不认识木头,任何木头他都认不出来的。
匠人抽一根木头,李孟羲就好奇的问是什么木头,一下都没落掉。
最终,匠人找了一大堆木头,李孟羲这时才惊讶的发现,原来,常见的木头,有如此多的种类。
柳树,杨树,槐树,榆树,枣树,桃树,杏树,梨树,石榴树,杉树,椿树,桑树,楝树,枸树……
多达二三十种之多的树木。
对于如此多的树木,李孟羲好奇问,“哪种木头,最为疏松多孔,是哪种?”
匠人迟疑半天,不十分确定李孟羲所说的疏松多孔指的是什么,“……柳树?或是,桑树?”匠人不确定的道。
柳树,据李孟羲所知,柳树木质很软,因何柳木软,因同等体积,质量低,因何同等体积柳木质量低,大抵,疏松多孔……
李孟羲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了,常见的木类之种,或许真的是柳木最适合用作活性炭。
木料找齐了,能找到的所有木料种类,包括一些灌木藤蔓之类,能找到也都找了。
然后,整个匠营放下了手里的活,开始按李孟羲要求的,把木头切成指甲大小的方块。
李孟羲之所以有如此要求,是因为,他不确定木炭的大小和形状对吸色效果有无影响,为了排除干扰,所以才尽可能把不同木料加工成同样的形状,以减小误差。
之后,木匠们经数刻忙碌,按李孟羲的要求,将各种木料都切的指甲大小的碎块,每种木料都切了二两。
接下来,该将这些木料做成炭了,可区区二两木料拿去闷炭估计还不够烧的,李孟羲怕刚点就要烧尽了,他有此顾虑。
然后,问过匠人,匠人则道,“往窑后边放放,不会烧干净。”
既然匠人们说只二两木柴也能闷炭,李孟羲便依匠人的意见,准备烧窑制炭。
在烧窑之前,还有最后一个步骤,李孟羲找了许多只陶碗,每只陶碗上用石灰浆写上木柴的种类,然后对应的陶碗放上对应的木块。
这一些准备完之后,李孟羲带着一大群人开始忙碌。
此次烧窑跟以往不同,以往烧窑是为了得到木炭,是为了冶铁之用,此次,烧炭只是次要,主要目的是为了后窑放着的几十个陶碗里的炭。
匠人们搬来柴,把窑都填好了,准备开始点火了,李孟羲却又发现了问题。
上次烧窑的景象李孟羲还记得呢,当时窑开了之后,满窑黑乎乎的。
这说明烧窑过程中,木炭会变成灰到处乱飞,因而,这就造成了,在烧制过程中,不同木料的成分会混杂在一起。
木料要是混在一起,那要是测试脱色效果,岂不没法测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喜欢汉末第一兵法家请大家收藏:(www.zhaozhi.us)汉末第一兵法家枣子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