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一章 乡土秩序的终结,泥沙俱混之法(2 / 2)

小小的一黄泥小瓮,看起来又小又简陋,但其实,满是精致,每一点都是特意设计过的。

比如,小瓮的瓮口有较为突出的沿儿,沿是双沿儿,沿中有槽,这是特意为了方便拿麻绳把瓮吊起来做饭而设计的,边沿儿明显,拿绳子吊着就容易,又因是双沿,麻绳就能卡在里边,以防下边火焰大了把绳子烧着。

再有,瓮乃是底大口小的形状,这样的瓮刷着肯定不好刷的,但是底大口小的结构,底大,受热更多,口小,散热少,这样有利于加快食物的加热效率,也就是,能省不少的柴。

李孟羲把出窑的陶瓮全部检查了一遍,小有瑕疵的,比如沿儿碰掉一块,比如器形扁了,这些都无所谓,但若是烧裂了的那些,就得捡出去了。

李孟羲笼统把一窑的陶器数了一下,有二百零九个,其中裂开的残次品,有二十五个。

粗略算了一下,成品率在九成左右。

回想当初涿州时,涿州屯田时,时间赶趁,泥胚造好放不两天就直接进窑烧了,结果,废品率达到了三成多。

看来,陶器生产的话,泥胚最好是长时间晾干之后,再行烧制,这样质量会更好。

想到,制作弓弩的木材,也是要长时间长达数年时间的阴干过程,简直岂有此理了,不管生产点什么,材料处理时间就必然漫长,太占场地,太耗时间,太不利于大量生产了。

当第一批陶器生产出来之后,最后物资也补上了。

看天色还早,李孟羲直接把还带着热量的陶器拿车拉走,然后,选了一处离巨鹿城近的乡下村落,作为第一个屯田点,欲往屯田。

李孟羲调动了十二生肖旗,第一营的十队,共计有七百多人,给这七百多人每发了一杆木枪,按一天一斤半粮的量,每人发粮四十五斤,各人都带着各人的被褥衣物碗筷,再每人发一个小瓮,一套发齐之后,量地的地尺按小队来发,发有三十余把,曲辕犁五人一架,帐篷三十人分一,锄头人手一柄,柴草拉了有五车。准备到了地儿看情况再行分配。

要出去屯田了,事先已根要屯田的人说明了情况,动身上路之后,民夫们背着行囊,怀里抱着陶瓮,肩上扛着锄头,对新开启的生活又是忐忑又满是期望。

走到了一半,忽然有民夫出来拦到了李孟羲马前。

“怎么了?”李孟羲皱眉问到。

那民夫小心翼翼的说,“军师,俺能找俺浑家一路不,还要俺大伯,俺婶,俺远房表舅,俺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喜欢汉末第一兵法家请大家收藏:(www.zhaozhi.us)汉末第一兵法家枣子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