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羲将一件大事交给吏部了。
他面带淡淡笑意,目光扫过秦束还有一众吏部官员,说到,“今吏部刚成,正好,有一事正可交给吏部。
有一人,简雍,简宪和,此人乃是玄德公故旧,二人交情深厚。
此次我军粮草不济,乃是简雍游走各方求购得大批粮草,若无简雍,我军早已断粮。
官员升迁考核诸事,乃吏部之责,那,某就将此事交于吏部。
你们合计合计,看看怎么给简雍封个官职。”
李孟羲话说的很明白了,简雍又有大功,又是玄德公故人,有功又大有关系,官就小不了。
秦束想了一下,然后朝李孟羲拱手一礼,谨慎的问,“不知军师欲授简雍何官?我等也好……”
“哎,”李孟羲一摆手,“功勋核审,人尽其才,也是你吏部职责,莫问我。”
看着面色犹豫的秦束,李孟羲鼓励道,“你觉简雍该授何官职,便授何官职,够不够清楚?”
说罢,李孟羲豁的起身,“好了,我先走了,你们自己商量商量。”
李孟羲很潇洒的就离开了。
在吏部这里见到了吏部官员们所写的诸多建言而备感收获的李孟羲,他朝其他部去了。
李孟羲走,吏部官员们秦束和同僚们相视一眼,不由苦笑。
要是上面直接指定了官职,那吏部的事就简单了,直接去宣读一下就成,可李孟羲太乐意放权,吏部因而有了充足的权利和充足的自由,可也正因这样,身担多大权利,便要负多大责任,权利太充足,责任便就越大。
秦束叹了口气,挠了挠头,他小心的把散落在床铺上的纸张收好,打起精神,秦束看着自己的同僚们,“弟兄们,咱们合计合计?”
在吏部官员为简雍的事弄的焦头烂额的苦思对策之时,在李孟羲到处乱蹿之时,城主府中,屋里支好了油锅,处理好的鲤鱼放在筐子里放着,筐子边站着的主厨的人确是关羽。
关羽手里拿着一张纸,低着头,眯着眼睛已经看了半天了。
后边,刘备笑问,“我说云长啊,做个鱼而已,你看书都看半天了。”
关羽头也不抬,盯着菜谱继续看着,随意回了一句,“我再看看,莫做错了。”
读书是一件事,做菜又是一件事,然而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就产生了古怪的违和感。
刘备见关羽还是不动手,转头和简雍对视一眼,两人皆忍不住笑了。
不久之后,确定把菜谱记住了。
关羽把菜谱收起,他抬着头,眯着眼睛,好好的回想了一遍,确定全记住了之后,关羽这才捋起袖子开始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