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洛阳城,简雍一边收集消息,另一边,简雍开始新一波的舆论宣传。
简雍秘密召集了城中分散的所有说书人,他吩咐一众说书人将刘玄德劝灵帝不成一头撞柱的事儿给编排成故事,编成书给说出去。
洛阳城中的舆论力量本是李孟羲所谋划的,简雍只是居中调度而已,现在,简雍已见识到了舆论的力量,他已懂得主动利用舆论造势了。
一个难题横亘面前,难题是该如何编故事,该如何把刘备撞柱这件事儿讲的感天动地引人驻足,这难住了简雍并一众说书人。
要是此事交给李孟羲,李孟羲肯定擅长,后世的传统戏曲里,可是有太多古典的忠义曲目,当中有太多劝君骂君以死忠谏之类的脍炙人口的故事。
戏曲中像什么,包拯,刘墉,八贤王,佘太君之类的忠义人物,骂奸臣的戏词简直经典,只要能以后世戏曲为蓝本草草编一些说书故事,直接能风靡洛阳城,效果不要太好。
李孟羲若在洛阳城,肯定会有很厉害的操作,可问题是,现在在洛阳城的,是简雍一众。
简雍等人可没听过什么戏剧,更勿论去根据戏剧编排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
事到临头,简雍和说书人们不得不赶鸭子上架。
简雍和众人一起商量着。
有说书人的主意是,可以着重说大骂奸臣的过程,其中可以加百姓们所想骂想说的,如此,应了百姓心声,百姓肯定愿意听。
这个主意甚好。可简雍认真思索了一番,觉得不行。
骂奸臣固然痛快,讲着痛快,百姓听着则痛快,可简雍生恐会因此彻底激怒了奸臣,从而给刘备招祸。
刘备现在生死不知,若刘备还活着,本来,殿上骂了奸臣,刘备一头撞柱,这勉强算揭过去了。
结果奸臣们突然发现满城百姓都在为刘备骂奸臣之举叫好,百姓跟着也对奸臣破口大骂,这怎不使奸佞人等大生无名之火。
万一刘备因此被奸佞们记恨,平白招祸。
考虑到这一点,简雍觉得,说书的内容不能太过激,不能骂奸臣,不能骂朝廷,更不能骂灵帝。
过激不能,就只有求稳妥了。
众人之后商议良久,最终商议出的稳妥方案是——刘备入朝,奉上血书,奏请灵帝减免赋税,轻薄徭役,宽和刑罚,等等许多为百姓着想的提议,结果,灵帝以贼乱四起国库不足为由,回拒了刘备。刘备看劝不了灵帝,怒而一头撞柱,以血为百姓请命。
故事大概就是这样,没有骂人了,只剩捧刘备的内容了。
如此,既能让百姓知晓刘备义举,知刘备一头撞柱生死不知,知刘备很可能已被抓捕下狱,甚至可能会被灵帝处斩,让百姓知晓这一切,同时,又不激起奸佞的敌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喜欢汉末第一兵法家请大家收藏:(www.zhaozhi.us)汉末第一兵法家枣子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