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民生凋敝,民生凋敝就意味着,人口稀少,人力也稀少,在民生凋敝的中山国,在最薄弱的这一环,巨鹿军协防计划在此遇到了重大挫折。
巨鹿军士卒到达中山国时,因当地民生太过艰难,百姓们忙于生计,对守备之事很不上心,负责协防的巨鹿军士卒花费了很大力气,招募到的人手仍是寥寥。
人手不足,构建工事这一项的进度就极其缓慢,还有,招募乡兵一事也大受挫折。
中山国内经济凋敝,十里八乡几乎全是赤贫,巨鹿军士卒莫说是拿纸币去换钱换粮了,就是拿真金白银去换,也换不到太多粮食。
筹粮不顺,就没办法用粮食吸引百姓投军,兵力不够,就更加剧了修建工事的难度。
贼军兵锋杀到常山国时,不知是因为工事修建的不够严整的原因,还是各部协防配合不好的原因,还是其他原因,亦或是各种原因都有,总之,所做的准备在贼军杀来时几乎没发挥应有的作用。
贼军骑兵直接顺着工事的嫌隙处直接杀进了中山境内,负责协防的巨鹿军士卒本着收境安民的职责,五个巨鹿军无名士卒带着区区不到两百乡兵上前抵抗,结果阵势还未列好,便被敌军骑队一股冲散,五个巨鹿军士卒全部战死当场,乡兵们当场四散而逃。
在中山国境内,荒郊野外遍插着无数旗帜,按计划,乡兵与敌军作战,万一不敌,万一溃散,乡兵人等溃散途中,若遇到聚兵旗帜,可自动于旗下聚集。
黄巾大贤良师用此聚兵之法,得以在无有整体指挥的情况下,使得黄巾流民屡屡溃而又聚,黄巾因而得以拥有十足的韧性。
按巨鹿军的计划,乡兵溃散之后,该是依旗而聚的。
可真实情况完全不是这样。
李孟羲等人错判了一件事,张角能用聚兵之旗,黄巾也能溃而又聚,可黄巾跟乡兵有本质上的不同。
黄巾无有根基,溃散之后,黄巾流民无处可去,唯有依旗而聚;而乡兵人等作战意志不如黄巾流民坚决,乡兵溃散之后,根本就不管什么聚兵旗的,他们看见聚兵旗也当没看见,乡兵们直接跑回村里跑回家去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喜欢汉末第一兵法家请大家收藏:(www.zhaozhi.us)汉末第一兵法家枣子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