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日,辰时,并州晋阳城,大司马府。今日是大司马府例行的经史讲筵,自从吕布就任并州牧以来,每月都要举办两三次。吕布明令,两千石以上官员,无事必须参加,两千石以下的,报名参加。到今年已经坚持了十有二年,每次讲筵都是由主讲讲解经史,众人议论评说,互相折辩,以广见闻。十二年来,并州诸将孜孜不倦,学文尚武,每日读书不断,早已眼界大开,非昔日吴下阿蒙矣。折辩之时,旁征博引,滔滔不绝,有理有据,有时甚至驳得主讲哑口无言。如此一来,能够担任主讲的人来越少,逐渐固定在蔡邕、贾诩、阎忠、卢植四人身上。高顺、侯成、吕布都是学得好的,间或也会上场,便是老王述,也时常来做主讲。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并州的讲学折辩之风,自此蔚然大观。凡有所得,必争相折辩,及至稳妥,方才施行。无论渔樵商贾,出口皆有妙句,故而天下十二州,清流名士络绎于途,为的就是一观并州的讲学之风,观之,听之,钦佩之情溢于言表。“并州的讲学,是带着问题学,何以能增产粮食,何以能使牲畜繁殖,何以能改善工艺,皆在讲学之列。国之大事,官吏贤否,为政短长,皆可议论,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物,皆能被官府采纳。旬日之间,便会平步青云,或为良吏,或为能手,至少也要有一份厚礼。名儒巧匠,以讲学致富者,比比皆是。故而并州文风大盛,能说能干,是为真儒!”这番话,便是大儒卢植卢子干所说。他来到并州之后,以八宝辒辌车载酒,遍巡并州九郡,访贫问苦,观摩时政,达半年之久。卢子干宦海沉浮多年,能文能武,上马治军,下马抚民,他的一双老眼,是绝对不揉沙子的。能得到他如此评价,尤为难得。今日的讲筵,题目是本朝的儒学与清流,主讲人便是蔡邕蔡大家,助教是他孀居归家的女儿,蔡琰蔡文姬。蔡大家今年五十八岁,在河套书院过得顺风顺水,每日里教书育人,闲暇之余,诗酒风流,日子过得比神仙还快活。如今文姬归家,蔡大家更是了无牵挂了,逍遥自在,斑白的头发竟然开始转黑了,面色也变得白里透红,竟似返老还童一般。“哎呀呀!蔡大家莫不是吃了仙丹?”阎忠笑嘻嘻地打趣道。“阎忠,老夫知道你是为何而来,无论你怎么说,这次讲宴一定要给老夫的学生两百个名额!否则,老夫不讲!”蔡大家脸色一板,耍起无赖来。“哎呀呀!大司马府的大堂才能容纳多少人?”阎忠夸张地叫了起来。“又要看得清楚,又要听得明白,包里归堆儿,一百人就是极限了!我只能给你二十个名额!”“不行!少说也要一百!”蔡大家伸出了一个手指头。就这样一个漫天要价,一个就地还钱,最终定了四十名。“蔡大家,你可是给我出了难题了,你这里四十名,卢子干那里也得四十名,再加上杂七杂八的人,总数都超过两百了,你让我如何对付?”阎忠的脸都已经涨成茄子了。四十名就是四十名,比每次的二十名还多了一半儿,蔡大家志得意满了。要知道能参加讲筵,对河套书院的士子们来说,就如同参加鹿鸣宴一般光彩。谁知道他一转脸,文姬就笑嘻嘻地出现了他面前,嫩白修长的手指伸出来:“老爹,给我十个名额!”“什么名额?”蔡大家准备装傻充愣了。阎忠捂嘴一笑,拱手就走,果然恶人自有恶人磨!蔡大家,我阎忠惹不起你,可是文姬你惹不起。“十个名额,不给,我就不做你的助教!你另请高明吧。”文姬使出了杀手锏,这一招儿掐住了蔡大家的要害,他不得不投降了。无他,文姬记性好,读书过目不忘,一旦什么典故记不清楚,问她便知。文姬这个助教,是很多主讲求之不得的。“八个!”蔡大家准备再讨价还价一番。“十个!”文姬寸步不让。“好吧。”蔡大家只好应允了。今日的讲宴,是在大司马府新建的讲堂内举行的,上下两层,至少有四百个座位,坐得满满的。整个大厅是个环形,由水衡都尉康曼提仿照罗马元老院议政厅所建,除了讲坛的背后,都是高低参差的阶梯,没有桌椅,大家都随地而坐。“唉!这下上了阎忠的当了!早知如此,非要八十个名额不可!”蔡大家大为懊悔了。((百度搜索:全/本/书/屋/看更多好看的免费全本小说和txt下载))“本朝的政治体制,向来是外戚、宦官交替执政。何也?”蔡大家先下了一句断语,再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是他讲学的特色,要大家带着问题学。“古往今来,权力的后向心性的,越接近宫廷者,其势力愈不可侮。天子身边,便是权力的顶峰。”“以清流与外戚较,则外戚与宫廷近;以外戚与宦官较,则宦官与宫廷尤为接近。是故,外戚与清流冲突,常居优胜之地;与宦官冲突,经常失败。本朝初年,政在君主,中叶以后,政权移于外戚,最后复移于宦官。其中大势,在于离天子只远近也!”说到这里,蔡大家旁征博引,从左章帝开始,一直说到少帝,大致说明了本朝的政治体制变迁。然后他话锋一转,转到了儒学上来。“自孝武帝采纳董仲舒之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统天下已久,专经之士甚多。”“字光武中兴以来,创立太学,明、章继之,学校之盛,近乎三代。安帝薄于艺文,博士不复讲习,朋徒怠惰,流失几近,学舍荒颓,以为蔬园。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诚如此类!何也?上之所好,能使人平步青云,功名利禄之徒,自然趋而同也!”这段话有理有据,说得又浅显,只听得众人频频点头不已,“顺帝永建六年,复起太学,凡造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可容博士弟子三万余人,其中西域诸国留学生不少。同时私塾发达,河南、南阳、汝南三郡最盛,往往过万人。所用之书,皆为五经、论语,太学之中,设五经十四博士研究经学。”“研究之人日众,越想明白先贤之本意,于是训诂之学开始大盛。各人所得不同,渐成门户,固守师传,排斥异说,皓首穷经、寻章摘句。所为者,纯为文字之解释,对于儒学的精要大义,全然无用,数十年至所学,不过是在咀嚼古人之章句尔!”“妙!此言大善!”吕安第一个喝起彩来!蔡大家的这番话,听得他茅塞顿开,如醍醐灌顶一般。便是贾诩、阎忠、卢植、吕布等人,呀暗暗在心中赞叹。此乃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相争之关键,儒学所为者何也?唯有蔡大家的声望地位,才敢如此说。才能说得如此透彻!换了别人,是一点儿也不敢涉及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无论是如何学习的,总有学成的一天,皓首穷经十数年,乃至数十年,总要有个出路。本朝的士人,大的出路有两条,一条是自上而下,谓之征辟,大抵是天子、三公、九卿出面,选取良才以为官,多从六百石起。太守选取良才以为篆属,多从两三百石起。”“另外一条便是举孝廉,每年每二十万人中选取孝廉一名,不足二十万人的地区,每两年选取一名。人口最多的南阳郡,每年选取十二名,次之为汝南,每年选取十名。故本朝人才,以南阳、汝南二郡最为鼎盛。袁本初、袁公路兄弟敢以一家之力,组织联军讨伐董卓,这是他们最大的依仗!得罪了袁家,就得罪了天下的读书人!”“光武以来,取士注重实行,问的是你做了多少,做了什么,值不值得选取?而不问学问如何。每年有地方官择优保荐,以备朝廷任用,非孝廉出身者不得入政界,不得为大官。故而士子砥砺实行以求当选,注重实行,而不问学问之长短优劣。已当选之孝廉,学问空虚者有之,全无政治经验者亦有之,大事儿不能干,小事儿不愿干,干不了,都成了清谈之士!”“此言大善!”听到这里,侯成、阎忠、贾诩顿时鼓起掌来。侯成在京师年余,见惯了大人先生们的夸夸其谈,阎忠曾经评论何进是绣花枕头,贾诩更是受尽世家大族的欺压。三个人听到此处,都恍然大悟,蔡大家的学问,真是没说的,一针见血,直指时弊!“选上来的孝廉,大多数都是绣花枕头,全然不能用,朝廷也很挠头,于是顺帝之时,用尚书令左雄的建议,选取孝廉,令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筏奏,乃得应选,中有卓异者,得不叙年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