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二章 诸葛亮设局谋杀(下)(2 / 2)

眼见死局已定,无力回天。就在此时,一队快骑卷起莫大的风尘,往东面一处,暴飞席卷而来。

“军侯可在!!!!!?”

一声如虎啸般的喝声暴起,只见一身长九尺,虎背熊腰,浑身孔武有力,面相凶恶,如同一头下山觅食猛虎的将领策马疾飞而来。

文翰听言,仿佛见到一线生机,急忙大声喝道。

“我正是文不凡!!!壮士快来救我!!!!”

在那队快骑人潮内,一身穿紫色华袍,年近四旬的中年汉子听言,顿时狂涌喜色,向身边那巨汉疾言厉色叫道。

“当真是主公!魏壮士快快去救,若是救得主公,立下大功,何愁不得将侯之封!”

那巨汉听毕,也不答话,加鞭而行,双目尽是对名利不惜一切的疯狂欲望,纵马冲飞而去。此人正是曾将黄忠从江东救出的猛将魏延。话说这魏延将黄忠救回江夏,原本以为自己冒死潜入敌境,救出被誉为江夏屏障的大将黄忠,定可得大封赏。哪知韩玄只是封他做一校尉和赏赐了些许金银。魏延心中不忿,但却敢怒不敢言。黄忠看出了魏延的怨气,曾多向韩玄推荐,劝韩玄重用魏延这个不可多得的猛将。但韩玄暗里见魏延,性子倨傲,目中无人,因此心裏对他生出不喜。非但未听黄忠之言,反而呵斥了黄忠数番。后来被魏延得知此事,对韩玄怨恨更深。

之后,李强听闻黄忠从江东逃出生天,又想其主黄祖已死,便派程东又来打探黄忠的口风。黄忠乃忠义之士,但念在李强曾资予重金,让黄忠得以聘请荆州各地名医治疗其子黄叙。因此黄忠并无揭发程东,只是婉言拒绝。程东亦不愿轻易放弃,一直留在江夏,等待时机。

后来程东从江夏口中听闻,魏延的事迹。程东顿时想起他从李强手中曾经看过的那份名单中,正有魏延之名。于是程东便暗里调查有关魏延之事,得之魏延在韩玄麾下郁郁不得志,心中大喜,有意与魏延接触。程东出手阔绰豪爽,很快便与魏延结下了一番交情。之后,随着两人交情愈来愈好,程东曾经试探魏延可否另投明主之意。当时魏延的回答,让程东可谓是欣喜若狂。

魏延言,枉我空有一身超凡武艺,欲成就一番功名。但却未能遇到明主,终日在这弹丸之地,埋没其身,实乃不甘耶!

程东一听,便有意试探,问魏延心中可有明主之选。魏延眼光是高,只说三人,正是曹操、文翰还有孙策。三人中,因救黄忠之事,孙策对他恨之入骨,先去其一。而曹操、文翰麾下猛将如云,绝世悍将亦是不少。魏延心怕投了这两人麾下,未能得之重用。

程东一听,当下便告之魏延他的身份。同时又向魏延承诺,若是他愿转投文翰麾下,必定受得重用,起码不下于中郎将之职。然后又将张辽、张绣、徐荣等人的事例说了一遍,还有将文翰军中的升迁制度说出。

魏延先听,程东乃文翰特派而来相请,心裏就喜了几分,然后又听起码能得中郎将之职,便有了几分心动,后又听张辽等人的事迹还有其军中升迁制度,魏延心想凭他的能耐,绝不逊色于这些人,而文翰升迁制度合理,看重才能。魏延自问在这制度之下,他必然能够水涨船高,在数年内成为文翰军内的一员上将!

经过深思熟虑地分析后,魏延决定投入文翰麾下。魏延双亲早亡,在江夏并无家小。当夜魏延和程东商定后,魏延便从军中带离数百心腹,连夜秘密离开了江夏城。后来程东为魏延还有其一众部署分批购买马匹,皆装备后,一路直往河东而去。

沿途中,程东忽然收到李强派来的信报,得知卧龙岗之事。原来李强唯恐文翰心急,怕他未有收得在卧龙岗事败的第二封传信,便往卧龙岗赶去。于是便令程东赶往隆中,先去探风。程东即又带着魏延赶往隆中,哪知程东在途中,见新野城连番大动兵马。程东心中有不祥预感,带着魏延潜入新野,花重金贿赂刘军一员牙门将,竟然得知文翰和赵云已经来到隆中,此时刘备正欲要出军设下埋伏诛杀二人。程东大惊失色,几乎把持不住,被那牙门将发觉一丝蛛丝马迹,还好在一旁的魏延出言稳住。

之后,程东和魏延商议后,一路带着兵马隐秘地跟在刘军兵马之后,还好魏延带兵的经验老成,几番避过了刘军的斥候,待刘军各部将士埋伏定后,魏延亦选择了一处高处扎定,暗中等待时势发展。后来,魏延果真见得有两人各骑一匹一黑一白的神驹,飞驰在山脉之内,魏延忙叫程东来认。但两方距离实在过远,程东无法看清两人面貌,一时不敢确定。

之后随着这两人愈来愈是深入,一连串的伏击连连爆发,魏延和程东这才确认了几分。魏延心思敏捷,见那骑白马之将,有万夫莫当之勇,亦不急着贸然去救。他与程东商议,先埋伏一处,准备接应。

外话暂且说到这裏。且说魏延欲要一战成名,救出文翰,立下大功。只见魏延纵马狂飙,手执一柄六尺虎威钢刀,杀往刘军阵内,舞得密不透风,大杀四方,狂冲硬撞,如同一头远古凶兽,硬是在刘军人潮内杀出一个血口。张飞见后方阵势大乱,环眼一瞪,很快便是发觉到魏延,张飞大喝一声,提矛向魏延杀去。魏延提刀挡住,周边刘军兵士一拥而上,欲要围杀。此时程东带领一队数百人的快骑冲杀而来,一柄柄长枪排列一线,冲往刘军阵内,顿时杀得人仰暴飞,惨叫不停。张飞所领部署,及时大乱。魏延与张飞厮杀一处,刀枪狂撞不停,打得‘砰砰’的暴响,响不绝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