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八八舰队好难搞(2 / 2)

第二特务舰队一开始是由巡洋舰明石带领第10驱逐舰队的梅,楠,桂,枫和第11驱逐舰队的杉,柏,松,榊共八艘驱逐舰,六月份以后又增派巡洋舰出云和第15驱逐舰队,司令佐藤皋藏少将,以马耳他为基地,主要任务是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和法国的马赛间执行运输和运输护航人物。那时在地中海护航不是一件容易差事。岛屿密布的地中海是潜艇战的天堂,潜艇有无数的地方可以躲藏,趁对方运输船只不注意时发动突然袭击,从德国发动无限制潜艇战以后,协约国船只每天平均被击沉四千吨,换算下来一年就是一百五十万吨。

那时没有用来发现潜艇的雷达和声纳,也没有什么深水炸弹等反潜专用武器,就只有靠人员不间断地了望,一发现有潜望镜出现,立即赶上前去用炮打,用炸弹炸。这种反潜作战的关键就在于不间断的认真了望,正好符合日本人做事认真的脾气,所以日本特务舰队干得不错,先后为788艘船只,七十五万人护航,加上和协约国其他海军共同护航作业,这个数字可能还要翻倍。和德国潜水艇交战36次,13次将对手击沉或击伤,一次战斗中驱逐舰榊号舰首被德国鱼雷击中,舰长上原太一中佐和其他59名官兵魂销地中海。

欧洲海军在护航时只管打仗不管救人,而日本海军在被护航的运输船被击沉后是先救人后追敌,或者分出兵力来救人,这样在协约国军队里就有了好名声。但这个好名声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一有了好名声,点名要日本驱逐舰队护航的人越来越多,日本人也就越来越疲于奔命,日本特务舰队裏面对于协约国的不满也就一日甚于一日,认为白人,特别是英国人种族歧视严重,凡是危险的地方和辛苦的活儿总支日本人去。参加过地中海远征的日本海军军官们都变得有点厌恶英国人。

另外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前边说的日本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了点好名声那只是在小兵腊子裏面,在协约各国上层日本海军和日本陆军一样名声很坏,因为越打越吃力的英国人后来要求日本人派遣金刚级的重型巡洋舰去大西洋助阵被日本人拒绝了,日本只肯派驱逐舰为英国人护航。

没有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利益,日本人是不会动的。但完全拒绝又不是日本人的作派,所以日本人经常会弄点这样自己认为是两全其美的方法来行事,其实到最后弄得猪八戒照镜子裡外不是人,现在日本人在美国的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的表现和当年日本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如出一辙,结果是伊拉克人和阿富汗人认为日本也是侵略者,而美国人也不很感激日本人。

日本在第一次大战中的表现就是这样。对于现在不以政治大国自居的日本,打点小算盘,争点眼前利益都不是什么大事,而当时的日本,以列强自居,在要和美国甚至英国争一短长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是仅仅是斤斤计较,鼠目寸光,欲壑难填和不负责任。后来日本和欧美关系的急速恶化,除了在中国大陆的利益冲突之外,日本在第一次大战时的表现让英美人觉得日本是一个无法信任,无法交往的古怪国家也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原因。

带着巡洋战列舰伊吹号和轻型巡洋舰筑摩号去澳洲执行任务的第三特务舰队司令官是加藤宽治大佐,据说在澳洲受足了气。受气很自然,英国人看着这艘1909年服役的14,636吨标准排水量的巡洋战列舰就有气,你不去大西洋帮忙跑到印度洋来躲空闲来了。而这边的加藤宽治战后晋升少将,是带人去德国调查海军技术代表团的团长,日本海军后来的亲德反英美和他有很大关系,后来海军亲德派能够大行其道,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密切相关。

但不管怎么说,不能说日本人在一次大战中一点没干活。所以在战后处理的巴黎和会上,赤道以北的德国所拥有的南洋诸岛殖民地全部归了日本,就连根本不是什么殖民地的胶澳租界,也就是青岛的租借权和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也被那些列强们自说自话地移交给了日本。但是日本人没有认识到的一点就是:时代已经不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已经开始不是他们所错认了的殖民主义年代。巴黎和会的消息传到中国,立即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引发了“五四运动”就是北洋政府也不敢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但是南洋还是归了日本,说起来日本能弄到这个南洋诸岛可确实是海军的功劳,没有几支南遣舰队,那一大片岛子也占领不下来,没有特务舰队在地中海的奋斗,就是占了岛,西方列强也不一定承认,要是都像陆军那样在西伯利亚瞎操,损兵赔钱不说,没准当时就要和大鼻子们打了起来。而且对日本来说南洋诸岛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那不是打几条鱼,贩点香蕉椰子什么的回国来卖的问题。都说美国是假想敌,如果美国真要进攻日本,日本就是一个大门敞开的地方,而日本现在有了这个南洋诸岛就是在夏威夷前面筑起了第一条防线,有了缓冲区间。海军这次立的功不小。

可是陶醉在胜利中的日本人那时根本没有想到本身这个“假想敌”就是生造出来的东西,这条“防线”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到最后这片“南洋诸岛”成了上百万日本人的墓地就更是号称已经和英美法意一起进入了“BIG FIVE”的日本人想象不到的。

巴黎和会以外,大家把德国人留下来的东西坐地分赃,日本人由于也算参了战,分来了七艘潜水艇,从此揭开了日本海军历史上另一页令人哭笑不得的篇章那是后话了。

既然是阔起来了,名列“BIG FIVE”了,总应该有和“五强”相称的出客衣服才行是不是?再穿打补丁的衣服出门就不合适了。海军就又想起那个歇菜了的八八舰队计划来了。

这时没有人来反对海军添家什了,人家打下了这么大一片,不得犒劳犒劳?再者说了,那么大一片不还得有船去守吗?家什是得添,可是添家什的钱呢?从1894年到1914年被日本人称为“苦难的二十年”因为在这二十年裡,正好隔十年日本人就打了一仗,1894年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1914年一次大战,连年的军费战费把小国日本压得抬不起头,好容易盼到世界大战结束,能安心过日子了吧,军部还要扩军。

来看看这面这张表:

国家总预算

海军预算 海军预算所占比例 陆海军预算所占比例

1917 年

780

118

15.2

28.5

1918 年

902

184

20.5

33.7

1919 年

1,064

249

23.4

37

1920 年

1,504

398

26.5

42.2

1921 年

1,592

502

31.6

48.1

1922 年

1,501

397

26.5

43.6

1923 年

1,389

278

20

34.9

1924 年

1,785

282

15.8

28

1925 年

1,580

227

14.4

27

1926 年

1,666

239

14.4

26.4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十年中日本国家总预算和海军预算所占比例,单位:百万日元)

从上面这张表中可以看到日本在1919年到1922年这段和平年间,每年的海军军费开支都占了国家预算的25%以上,再加上陆军的军费,军事预算占到了国家预算的将近一半,这完全是战争时期的财政预算。现在的历史研究者们看到这组数字只能感叹:“日本人也真能忍受”确实是这样,政治家,财阀和军阀们挂出来的一个“富国强兵”的画饼,忽悠了几乎所有日本人。他们真地相信什么有了强大的军队就能怎么怎么,就没有人去问一下,为什么要保持一支强大的军队和这支强大的军队到底想要干什么。

海军军备的扩充,有国力的因素,有造船能力和技术的因素,最后还有重工业体系的整体因素。而日本在这几个因素裏面除了造船技术的项目主要是取决于熟练工人的技术度这一项和其他国家能够相比之外,其他诸要素全部拿不出手。长此而往,国家经济承受得起?国民负担得起?

山本权兵衞离开海军以后,海军的大佬就成了加藤有三郎。加藤有三郎和岛村速雄都是海兵7期毕业,岛村是首席,加藤是次席,这位日本海大海战时的联合舰队参谋长也是个八八舰队的热心人,在他的努力下,这个八八舰队到1920年已经见到了雏型的八八舰队了。1920年日本拥有的主力舰只计划是这样的:战列舰:扶桑(1915年,29,330吨)山城(1917年,39,154吨)伊势(1917年,38,662吨)日向(1918年,38,872吨)长门(1920年,39,120吨)和正在建造,预计1921年下水的32,000吨级的陆奥,39,900吨级的加贺和土佐。

巡洋战列舰:榛名(1915年,26,330吨)雾岛(1915年,36,668吨)和准备在1921年动工的36,500吨天城级的天城,赤城,爱宕,高雄。再加上舰龄超长,准备退役的比睿,金刚,数字上也有了八艘。

到最后日本海军中没有了巡洋战列舰这一分类,没建成的除了加贺和赤城改成了航空母舰之外,其余全废弃了,建成了的榛名和雾岛后来也归到战列舰裏面去了。

为什么这个分类没有了?已经开始建造了的为什么要废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