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占领海南岛以后福田良三又出任“海南根据地司令官”根据“台湾总督府”的构成和机能组织了“海南总督府”进海军以后几乎一直是在船上,没有在陆地上干过的福田良三在海南岛还亲自带兵讨伐“匪贼”非常卖力。
这位福田良三在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中是站在后排鞠躬的五名日军军官的正中间,他当时是支那方面舰队中将司令官。作为乙级战犯,福田良三在1948年被上海军事法庭判处15年有期徒刑,但在1952年不知为什么被提前释放了。
日本从1942年开始从海南岛运出铁矿石。1943年从满洲运出的铁矿石是205万吨,朝鲜运出23万吨,而海南岛已经达到了91万吨,特别引人注目。
1941年为了开战而制定了180万吨的三年商船制造计划,其中的六分之一,30万吨是一种5500吨的特制“矿石船”准备用来从海南岛运矿石的。
后来的甲级战犯岛田繁太郎当时是支那方面舰队司令,他去过两次海南岛。岛田在日记里是这样写的:“海南岛有粮食,有铁矿,是个好地方。加上从台湾招来了大量技术人员,所以开发非常顺利。”
日本海军是绝不肯放弃这个“好地方”海南岛的,海南岛问题一直闹到了日美开战前夕的日美谈判桌上。在日本准备最后向美国提出的妥结案中有这样的文字内容:“(A)有关在支那驻兵及撤军由于支那事变而向支那派遣之日本国军队除在北支,蒙疆的一定地区以及海南岛等需要在实现日支和平之后一段时间内继续驻扎之外,其余兵力除日支间另有协定之外在日支间和平实现时开始撤退,在确立治安的前提下两年之内撤完。(注)如果美方质问‘一段时间’,则以‘目前以大约25年为目标’予以回答”
有人误以为这裏面的华北,蒙疆和海南岛都是陆军在作梗,其实不是这样。
断送日美谈判的,不止陆军一家。海南岛问题是海军在作梗,而制造出这个“太平洋上的满洲国”的,正是三驾马车主持时候的日本海军。
日本海军的两位代表人物,东乡平八郎和山本五十六。东乡当然不会对山本有什么评论,东乡去世之时,山本不过是一个少将,还没有混到能够接受东乡评价的资格。但山本对于东乡是很不为然的,因为在东乡最后的时间对海军人事的干预使得条约派将领大批离开海军,这是山本五十六最不满意东乡平八郎的地方。
山人是舰队派,但不意味着他对条约派将领就恨之入骨。长期在军政领域混的山本在用人有独到之处,虽然不是政治家,但很有政治手腕。在山看来,条约派,舰队派,航空主兵派,大舰巨炮派都是日本军人,争论的只是技术问题,没有必要上纲上线,弄得你死我活,所以在山本手下五花八门的人汇集一堂。舰队派的主力南云忠一,大舰巨炮派的福留繁当然不要说了,航空主兵派的大西泷治郎也能混的如鱼得水,最后居然爬上军令部次长。要知道没有海大学历的大西泷治郎如果在陆军的话是连参谋本部的大门都进不去的。
这种做法,往好处讲是搞五湖四海,不搞小集团,但往坏处讲就是和稀泥,所以整个联合舰队在山本的领导下也没有个准主意,各搞一套,而山本也看不到,或者装着看不到,因为他不知道看到了应该怎么办,山本的天性似乎不会炒人鱿鱼。
东乡和山本都是被人认为是具有“国际派视点”的联合舰队司令,理由是东乡在甲午战争时击沉“高陞号”被英国人确认符合国际法,而山本在太平洋战争开战以前再三要求一定要在开展以前向美国宣战。但和山本所有其他地方一样,“浅间丸事件”使得山本在这个“国际派观点”问题上也很可疑。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受到德国军队突然袭击还有航行在世界各地的德国商船队,为了逃脱被英法擒拿的下场,这些商船慌慌忙忙躲进各中立国的港口。因为当时战火还没烧出欧洲大陆,所以这些所谓“中立国”基本上都是南北美洲和亚洲的各个港口。
但对于这些德国商船和船上的船员来说,祖国在战争,祖国需要他们,需要他们的船,他们应该回国去参加战争,这是作为德国人所义不容辞的。德国统帅部也正在通过各地使馆召唤这些商船和船员他们回国,同时英国和法国也正使尽解数不让这些商船和船员回国。
除了这些现役的商船和船员之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以后由于受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德国不能研究发展军事工业,这样大量的军事和军工人才流向了世界各国,最多的是南北美。收留德国海军人才最多的是航海业,光标准石油公司雇傭的德国人就多达一千多人。裏面甚至能够操纵潜水艇的都不罕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这些人的绝大多数都自发地想回国参加战斗,而纳粹政府也向驻各地使领馆下达了接这些人回国的正式命令。英国人的目光也在紧紧监视着这些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老兵们,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要阻止他们归国。
一开始还有几艘德国船舶冲破英法的封锁回到了德国,但随着英国海军的封锁进一步加紧,回国的希望变得很渺茫,1939年12月19日,德国客轮哥伦布号(SS COLUMBUS)在美国弗吉尼亚海岸自沉,不能资国,也决不能资敌。德国人到底没几个是张学良。
在美洲大陆的德国人们都集中到了美国,想从美国启程回国。从东海岸直接回国是不可能的,大西洋成了英国海军的内湖,他们一艘一艘地检查所有客船和商船,发现德国水手就立即逮捕,因此德国人把目光放在了太平洋上。
当时太平洋两边的美国,中国,苏联都是中立国,日本虽然和德国有同盟条约,但此时还没有参战,也算中立国。因此德国人都从西海岸的旧金山乘坐越洋客轮到日本,然后在中国登陆以后利用西伯利亚铁路辗转回国。
英国人注意到了这条通道,也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提出了呼吁,但日本一直置之不理,当然有可能是不知道这种行为实际上是违反中立,资助参战一方的行为,然而更大的可能是有意在为他们的盟友提供方便。最后直到1940年1月21日,皇家海军巡洋舰利物浦号在千叶县房总半岛拦截了日本邮船株式会社所有的“浅间丸”号客轮,从旧金山出航去往横滨的浅间丸号上船的旅客中有21名哥伦布号上的合符兵役年龄的海员。其实开船之前英国驻旧金山总领事就照会了日本邮船,要求日本邮船拒绝这些德国海员,但日本邮船根本就没有理会英国人的要求。
这就是“浅间丸”号事件。
英国曾经是日本的盟国,在日俄战争和以后日本海军建设航空兵力量时给过大量援助,知道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英关系其实已经恶化了的还只是上层的少数人,对于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英国的形象还是很好的。军部要开战,要翻脸不认人总得有个理由,不是对外,而是对国民能解说得过去。这个理由就是英国在“援蒋”要不是有英国人在援蒋,蒋介石早投降了,头一年1939年6月陆军的山下奉文在天津找碴子封锁天津的英租界,这一下子出来“浅间丸事件”就给了日本人恶化日英关系一个最好的借口。
这种在公海上临检的行为看起来很蛮不讲理,但实际上是合乎国际法的。
如果要说英国人在这件事上做的有欠考虑的地方那就是在离日本海岸只有海里的地方未免太近了一些,但在没有GPS系统的1940年,一条甚至没有装备雷达的轻型巡洋舰除了到进港的必经之路上去守着浅间丸进港之外实在也没有别的方法。
这一下不得了,日本政府向英国政府提出了严重抗议,说这是无视日本主权,侵犯日本利益的海盗行为,刚刚成立的“东亚建设国民同盟”更是连天举行抗议游行示威,要政府去找回这个场子来。那届政府的首相不是别人,就是海军大将米内光政,那个“东亚建设国民同盟”的会长又是谁呢?海军大将末次信正,顾问是松井石根,中央委员名单里有建川美次,桥本欣五郎这些陆军高级军官。这些陆大海大毕业的陆海军精英军官会不知道英国人的这种行动除了有点不给日本人面子之外,其实是合理合法的吗?只是装聋作哑,至于上任还不到三个月的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中将干脆发话说只要政府容许,他立即就带兵去给班轮护航,看到英国老杂毛就剿了他。
1894年7月,东乡指挥浪速号巡洋舰击沉英国籍客船高陞号时,英国国内也是民意沸腾,但英国远东舰队司令斐利曼特尔在上海举行的英国海军海事审判时做出了东乡的行为是正当的证言,剑桥大学的维斯特雷克教授和牛津大学的霍兰德教授也公开发表了东乡平八郎没有违反国际法的文章,平息了英国国内的反日舆论,而现在日本却是从政府,知识人到海军全在装聋作哑,拒不向国民解释说英国人的行为是正当的。
身为“五强”之一的日本,离“世界大国”的标准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还差得远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