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袭珍珠港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帷幕,太平洋战争是日本帝国挑战英美的一次尝试。这两句话似乎没有什么问题。
但这两句话其实是不对的。渊田美津雄发出“TORA,TORA,TORA”电报的时间是东京时间1941年12月8日凌晨03:23分,而1941年12月4日从海南岛三亚出发的日本陆军第25军在马来的哥打巴鲁,泰国的宋卡和北大年强行登陆的时间分别是日本时间的12月8日凌晨2点15分,4点10分和4点30分。制定出马来作战计划的陆军参谋辻政信中佐乘坐第一艘登陆艇,冲在宋卡登陆部队的最前面。
所以实际上应该是马来进攻战的登陆行动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但是除了少数战史专家去强调这一点之外,大多数人都忽略这一点。因为虽然不管在中文还是日文中的“英美”这两个字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起码这个顺序不存在,大英帝国在太平洋战争开始的时候其实早已经衰落了,日本帝国的真正作战对手只是美国,“英美”这个字眼的存在,只是在回忆他们曾经有过的辉煌。
英国历史学家詹姆斯·李萨(Thomas James Leasor)在《SINGAPORE》中是这样写的:“在那个夜晚,古老殖民帝国的动脉被切开了——长达数世纪的支配和法律化成了鲜血喷发了出来,那个伤口将永远不会愈合”李萨的这句话代表着大英帝国臣民的心情,但实际上那个晚上的那一刀仅仅是最后一刀罢了。但是不管怎么说,大英帝国在亚洲的殖民统治从这个晚上开始告结束了。
曾经是七大洋霸主的日不落大英帝国在亚洲的殖民统治的中心和要塞是新加坡。1819年2月29日大英帝国殖民官托马斯·斯坦福·莱福斯爵士在这裏登陆,竖起了米字旗。莱福斯花了65万英镑从柔佛苏丹那儿得到了新加坡的永久租借权,为大英帝国建立了一个统治亚细亚的根据地。新加坡和直布罗陀,苏伊士一起成为了大英帝国海上霸权的象征。
7.7事变以后,为了对抗越来越明显的日本南进野心,英国在新加坡设立了东亚英军总司令部,增派了澳大利亚军和印度军。
到1938年2月,英国用了十年时间,花费了六千三百万英镑的号称为“东方的直布罗陀”的要塞新加坡建成了。俯视着正面海面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口径的18英寸大炮;两座能够收容五万吨级战列舰的船坞;贮备的燃油达一百二十万吨,足够全部大英帝国舰队使用半年。要塞落成时,英国美国法国的战舰云集一堂祝贺,夸耀着他们的实力,向日本示威。
美国人对于日本的基本估计和事实相去很远,比如当时美国最权威的航空杂志《AVIATION》1941年9月号上对日本的航空业的评价是这样的:“无论军民,日本的飞行员们都保持着世界最高的事故率水平,在四年的中日战争中,日本空军甚至无法击败旧式而且微不足道的中国空军,日本空军飞行员明显劣于中国飞行员。日本每年只能训练出一千名左右的飞行员供陆海军使用,实际上日本来不及建设一支大空军。”
“在航空技术上日本也只能摹仿,远远不及美英德意苏。而且即使在获得了外国的制造许可以后,日本的制造业也无法制造出能达到原来技术指标的产品。”
“美国航空专家们毫不犹豫地断言日本的主要军用飞机基本上是旧式的或者就要变成旧式的飞机。”
这个断言是不是正确已经在珍珠港验证过了,但是倒霉的英国人也相信“黄种人不可能开好飞机”这种奇谈怪论。1941年英国将海军作战部次长菲利普斯中将晋升为上将,任命他为英国东方舰队司令,率领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HMS Prince of Wales(53))和反击号(HMS Repulse(1916))以及装载了40架飓风式战斗机的航空母舰无敌号(HMS Indomitable(92))去加强远东防御。
但无敌号还没有到锡兰(现在的斯里兰卡)就在半路上触了礁,只好回国,剩下两艘战列舰于12月2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一星期之前赶到了新加坡。
新加坡的英军情报当局在12月6日早上就已经捕捉到了日本船队从海南岛出发的信息,哥打巴鲁的空军侦察机在印度支那最南端以南80海里的地方发现了日本船队。但菲利普斯将军率领这个被称为Z舰队(FORCE Z)出发则是在8日下午17:35分。这么大的时间差的由来是因为航空掩护问题。
菲利普斯得到的情报是在马来登陆的日本海军支援舰队由一艘金刚级战列舰,两艘重型巡洋舰,两艘新型巡洋舰以及二十艘驱逐舰组成,如果Z舰队能得到空中掩护,以两艘战列舰加上四艘驱逐舰在10日凌晨对日本船队发动突袭,取胜是可能的,所以他向皇家空军提出了9日全天在舰队北方120英里提供侦察,10日在宋卡提供侦察和掩护的要求,但是出发以前远东皇家空军司令普尔福特少将的回答是“无法提供所需的空中支援”太平洋战争开始前对日本漫不经心的不只是美军一家,大英帝国的反应更加莫名其妙,就任不久的英国远东军司令是空军上将罗伯特·布鲁克·波帕姆爵士(Air Chief Marshal Sir Robert)但他的责任和权限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关联,波帕姆爵士指挥不了直接对伦敦海军负责的远东舰队,也指挥不了新加坡和马来的所有文职人员,他们都仅仅对伦敦的所管部门负责,而伦敦根本没有人理会这个倒霉的爵士。所以直到在得到哥打巴鲁的报告四十几个小时以后日本人的炸弹落在了新加坡,波帕姆爵士才能让伦敦相信这回日本人是真的衝着新加坡来了。
波帕姆手中有几乎250架作战飞机,但在开战的第一天就减到了50架。
波帕姆只好下令禁止皇家空军飞机白天出动和“过时的或者快要过时的”日飞机对战,荷兰人从爪哇派了22架飞机来帮场,但荷兰飞行员没有受过夜间轰炸的训练,来了等于白给。所以Z舰队得不到空中掩护。
是“见敌必战”是皇家海军的信条,现在不是见敌了,敌人已经打到家门口,不,已经打进了家,“没有空中掩护”是不能作为避不出战的借口的。虽然没有空中掩护,但是日本飞机性能恶劣,南海云层又低,热带暴风雨频繁,估计也不会受到来自空中的袭击,最多有两架日本飞机来骚扰一下。菲利普斯将军带着Z舰队,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以及伊莱科特拉号、快速号、特内多斯号和吸血鬼号4艘驱逐舰就出发了。
菲利普斯想的太简单了,虽然日本海军当时的主要作战对象是美国太平洋舰队,但并没有把英国舰队完全置之度外。日本人预计到了在马来作战中可能会遇到以新加坡为基地的英国水面舰艇的攻击,在南中国海布置了非常严密的监视网络。而且从6日晚上开始,水雷敷设舰辰宫丸号就在马来半岛东南的阿南巴斯群岛以西一共布下了456颗水雷来阻止英国舰队北上。
菲利普斯绝非废物,他预想到了这点。他没有从新加坡出港以后直接北上,而是一直往东绕过了阿南巴斯群岛,使辰宫丸的努力成了无用功。但是在前面等着他的还有第四,第五潜水战队。
日本很注意新加坡英国远东舰队的动向,8日下午和9日上午都派出过侦察机去新加坡侦察,回来的报告都是“战列舰两艘,巡洋舰四艘,驱逐舰四艘停泊在港内”日本军队的判断是弱小的英国舰队正在采取“fleet in being”的战略,因此计划出动已经前进到了西贡(现越南的胡志明市)及其周围的土龙木和朔庄等空军基地的第22航空战队的原来驻扎在元山,美幌和鹿屋的九六式和一式陆攻机在9日夜晚轰炸新加坡。
可是下午15:15分,第五潜水舰队的伊-65号潜水艇发来了“发现敌反击型战列舰两艘”的电报。南遣舰队旗舰鸟海上的小泽治三郎中将当时就被雷了个外焦里嫩:这到底该相信谁啊?立即让伊-65重新确认,可是伊-65的报告是:“没了,找不到了”小泽只好让人赶紧把航空照相冲洗出来仔细看,一看才知道所谓停泊在新加坡的“两艘战列舰”其实只是两艘大型商船,被眼神不太好使的日本侦察机飞行员们看成战列舰了,看来潜水艇的报告比较可信。伊-65是第五潜水战队第30潜水队的司令潜水艇,上面不但有舰长,还有个司令寺冈正雄大佐。
本来艇上的哨戒长的判读是一群驱逐舰,可寺冈大佐从桅杆的形状认出了是反击号战列舰,另外的一艘寺冈也不认识,于是就报告成“反击型两艘”小泽傻了,新加坡没有两艘反击型战列舰,还有一艘应该是最新式的乔治五世国王级的“威尔士亲王号”满载排水量43,786吨,主炮是14英寸(35.6公分)四联装炮塔两座,双联装一座共计10门,小泽的南遣舰队旗舰鸟海是12,986吨的巡洋舰,主炮是20公分双联装炮塔五座10门,这不用打结果已经出来了。
小泽一边让马来沿岸的运输船团紧急先逃进暹罗湾避难,一边赶紧通知负责负责南海整体支援的第二舰队司令长官,现在远在西贡的近藤信竹中将。近藤又能怎么样?他手下的金刚和榛名虽然号称满载排水量也有35,000吨,也算有8门14英寸主炮,可这两艘舰都是1911年开始动工,舰龄快30年的爷爷辈军舰了,早在加藤友三郎搞八六舰队的时候就要淘汰的,那个排水量是三次改造后改造出来的,和威尔士亲王号去对掐,除了指望菲利普斯中将是原来的罗杰斯特温斯基中将转世投胎,否则就是白给。
当时大和级战列舰还在建造之中,全部日本海军能和威尔士亲王号抗衡的就只有长门和陆奥,而长门和陆奥被山本五十六大将收藏在日本内地,指望那天和美国对轰,现在可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了。什么南进,才刚刚开始就要结束了。
这时的小泽治三郎和近藤信竹可以说是悲壮了。近藤决定西贡附近的所有能够进行鱼雷攻击的飞机立即全部起飞去攻击Z舰队,距离较近的小泽治三郎先主动争取进行日本海军擅长的夜战,同时近藤率第二舰队主力迅速南下,10日白天和Z舰队炮战,虽说是两舰对一舰,英国人取胜的概率在60%以上,但据说日本人炮打的准,万一天照大神开眼,也不一定大家统统被撕拉撕拉。
现在就准备上撕拉场。
但是南海的天气多变,热带暴风雨(SQUALL)说来就来说去就去,像青纱帐一样。抓住了的军舰,一转眼就没了。伊-65已经锁定了的英国舰队就是一场热带暴风雨给弄丢了的。现在到哪儿去找?19:45分,元山航空队打道回府了,但在20:10分,从美幌航空队的飞机上传来了“发现敌舰”的电报,顿时所有的飞机都一窝蜂地往那儿赶,美幌航空队也首先打出照明弹,别让英国鬼畜再跑了。
这时候出现了明码电讯:“照明弹下面是我,海军中将小泽治三郎”天哪,差点把中将都给剿了。这种情况下还怎么打,只好收兵回营,等明天天亮了再说。
到了10日03:41,从第四潜水战队所属的伊-58潜艇发来了一封更莫名其妙的电报:“发现敌主力舰队南下,我发射五枚鱼雷均未命中,失去目标。”
英国战列舰怎么又会南下了呢?原来前一天晚上16:30左右,Z舰队发现三架飞机,菲利普斯中将肯定了这是日本飞机,因为英国飞机在白天是不会出来的。
但是很不巧,这三架飞机还真是英国飞机。菲利普斯不知道,以为让日人发现了,奇袭也就无法成功了,于是就打消去进攻宋卡的日本船队的念头,预备打道回府,正好08:20分新加坡也发来电报说日军在关丹登陆,希望他们去支援,伊-58所发现的反击号正是在赶往关丹的路上。五枚鱼雷虽然全部落空,但反击号也不知道。
这时候日军的水面舰艇已经追不上Z舰队了,要打击英国舰队就只有靠航空兵了,04:55分,元山航空队派出九架九六式陆攻机,接着又派出两架侦察机在整个南海搜索,10:15分,三号搜索机上的帆足正音少尉发现了Z舰队:“北纬4度,东经103度55分,方向60度”像日俄战争的日本海大海战一样,帆足就开始了实况转播。
11:13分,从土龙木基地的美幌航空队第五中队的抱着两枚250公斤炸弹的八架飞机赶到,11:34分,西贡基地的元山航空队的第一第二两个中队15架飞机(一架途中发生故障返回基地)抱着鱼雷也来了,11:57分美幌第八中队八架鱼雷机赶到,12:20朔庄基地的鹿屋第一第二第三中队26架一式陆攻带着鱼雷赶到。
这57架飞机就绕着威尔士王子号和反击号进行了狂轰滥炸,英国战列舰上的对空火力并不弱,威尔士王子号装备有六组英国军舰特有的1.5英寸八联装砰砰炮(POM-POM,多管防空炮)反击号也有三组,这种砰砰炮每组每分钟能发射4000发炮弹,加上高射炮,高射机枪,看起来似乎织起了一层稠密的防空弹网,但在这些越洋爆击的老手面前,没有了战斗机掩护的战列舰就是一条躺在案板上任人宰割的死鱼而已。
就在这种已经遭到大量敌机攻击的时候,菲利普斯中将还遵守着无线静默的指示没有向新加坡求援,也可能是太知道新加坡的窘境了,知道求援也没用。
11:50,反击号舰长威廉·特南上校打破了无线静默,向新加坡英国远东军求援:“我舰遭到持续攻击”12:23分,被250公斤炸弹一枚,鱼雷五枚击中的反击号沉没。
12:33分,最后的攻击队,美幌第六,第七两中队17架飞机吊着500公斤炸弹又来了。已经被六枚鱼雷先后命中要害,速度降到只有六节的威尔士亲王又被一颗炸弹击中弹药库引起大爆炸,就这样威尔士王子号还在海上漂了大约30分钟,最后沉没是13:20分。
两舰合计军官179名,下士官水兵2742名,战死军官47名,下士官和水兵793名。反击号舰长获救,威尔士亲王号舰长里奇上校死亡,舰队司令菲利普斯中将送走了官兵以后和威尔斯亲王号共存亡。
死亡人数不多的原因是日本飞机没有攻击驱逐舰,也没有妨碍驱逐舰的救助工作。
而日本海军的损失是被击落三架作战飞机,两架侦察机,一架飞机发生着陆事故,三十架飞机中弹受伤。
第二天一早,邱吉尔在床上接到了第一海军卿达德雷·庞德爵士的电话报告:“我不得不向您报告,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沉了,菲利普斯死了,他们是被日本飞机炸沉的”在确认事实无误以后,海军出身的丘吉尔放下电话,流下了眼泪。
七大洋的霸主,日不落的帝国,可是作为现在这一切的最后保证和后盾的皇家海军的最优秀的战舰居然被一个鼻屎样的国家的海军给击沉了。对大英帝国的首相来说,这不是一艘战舰的沉没,这是大英帝国海权的沉没。
丘吉尔后来在回忆录中说:“在整个战争中,我从来没有受到那次那样的震惊,……现在除了急着赶回加利福尼亚去的珍珠港残存者以外,整个太平洋和印度洋上已经没有了美国或者英国的军舰,日本人现在是这片广阔水域的主人,而我们是那么虚弱,那么无遮无掩。”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丘吉尔的文学语言有其夸张的一面,其实这场马来海战暴露出来了日本海军的实质性问题,但日本人自己能不能看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珍珠港,日本人证明了只用飞机就可以全歼一支睡着了的舰队,在马来的关丹沿海,日本人又证明了只用飞机还可以全歼一支活动着的舰队。
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发现,然而日本人并不知道他们发现了很重要的东西。
谁要是以为巨舰大炮,建队决战主义者在珍珠港和马来的胜利面前会偃旗息鼓就错了。那帮大嘴老爷,怎么说怎么都有理,首先珍珠港是偷袭,那个不能算飞机能打过战列舰。并非偷袭的马来呢?那是两艘光膀子战列舰,没有飞机护航,也不能算。巨舰大炮,没有说不要航空母舰啊,但最重要的还是战列舰嘛。用先帝爷的话来说就是战列舰是纲,其他都是目,纲举目张。
这么胡扯下来马来海战的重要教训根本就没人敢说了,说了会捅马蜂窝,死的很惨。但就是不说那事情还是存在的。
12月9日晚上有两位日本海军中将认为自己必死无疑,准备带队去玉碎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严重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和战后一直有人在问的:“12月8日日本人能不能在珍珠港登陆?为什么不登陆”是一个问题。
必须说明,除了少数几个疯子之外,作为整体的日本海军并不想主动找美国对掐,所谓第一假想敌之类的说辞,只不过是用来骗取预算的手段。而现在日本海军所处的境地是为了石油不得不和美国人对掐,首先是石油,然后才是美国。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有人准备和美国打一场全面战争,从来就没有任何人考虑过占领珍珠港这个问题,哪怕是光活动活动心眼。
其次,不能把在时间顺序上以后发生的事实作为以前制定计划的前提。如果1941年12月8日日本陆军的运输船团也到达了南云舰队的待机地点的话,那么日本陆军在珍珠港登陆的可行性不说100%,起码也有80%。登陆不会遇到像样的抵抗,就像日本人从来没有人想过要去占领珍珠港一样,美国人也从来没有人想过有人会来占领珍珠港。
可是,12月8日是不可变更的,第一是12月8日是星期天,第二12月8日是农历10月20,下弦月,清晨时月亮还在西面,便于飞机起飞。12月8日不能进行攻击的话,就要推迟到1942年1月4日。一个月以后的国际局势和珍珠港防守态势谁都不知道,所以没人敢于在开战已定的前提下再延期一个月,这就是参谋次长冢田攻在11月1日的政府大本营联络会议上先后对东乡茂德外务大臣,贺屋兴宣大藏大臣,东条英机总理大臣和岛田繁太郎海军大臣四次明确地说出“不行”的原因。机动部队离开单冠湾是11月26日,如果带上大量的低速运输舰只还能不能那么隐秘地航海到待机地点先不说,找不出那么多运输船只,就算有船,哪怕更低速点都行。再退一步,就算天照大神开眼,精神原子弹顶用,划了小舢板照样飘洋过海打鬼畜,船上准备装什么?
我们来看看日本的海陆军这时候都用到哪里去了。
就算能运输也找不到需要的师团呢?这次陆军拿出了11个精锐师团22万人组成南方总军来帮助海军打南洋,抽调的兵力中包括近衞师团,第二,第四,第五,第十六,第十八这六个老资格超精锐师团,再从国内或大陆战场抽兵就很危险了。和国府军的战斗一直没有停息过,蒋介石从来就不肯老老实实地坐下来谈判,太平洋战争一旦爆发就更加不可能接受日本人的条件了,苏联人也随时都有可能动作,哪里还抽得出来一个到两个精锐师团?
而日本海军的兵力分配计划前文已有,除了联合舰队中枢的第二舰队以外其他所有船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只有不够用的,没有船能够富余的地方。进攻马来之前,陆军参谋辻政信经过再三调查认为应该增加泰马边界上的哥打巴鲁为登陆点,可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没有运兵船,最后抽调了进攻菲律宾的第14军用的几条船,顿时后来在进攻菲律宾就受阻。所谓大日本帝国就是处在这么一个捉襟见肘的尴尬地位,为了得到它所想要的石油就已经周转不过来了,如果要准备在瓦胡岛登陆,一个和两个师团的兵力如何运输法?
那支停系在国内的第一舰队呢?为什么就不能用来哪怕运一下兵?那么多战列舰,犄角旮旯塞一下就能运上几万人,为什么不用?首先从政治上来说,那是准备用来和美国的战略决战用的舰队,谁也不能胡乱转用,出了事可不是玩的,其次,除了这次和机动部队一起行动的比睿,雾岛,第二舰队的金刚,榛名这四艘经过改装的高速战列舰速度在30以上,能够赶上航空母舰之外。
其他的战列舰,包括还没有服役的大和,武藏在内全是原教旨主义的战列舰——速度全在30以下,从一开始的设计思想就是舰队以他们为中心活动的。现在如果要他们绕着航空母舰转,首先物理条件就无法满足,更不要说日本人还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老牌贵族战列舰要去绕着新来的暴发户航空母舰转了。
这样一支面临着舰只不足,后勤不足,运力不足,战略不足而胡乱上了赌台的日本海军,在战争一开始就面临了窘境,幸好这时还有一支在大陆战场上取得了丰富作战经验的老鸟航空兵部队能够加以掩盖才没有使事态更加扩展,但是事态的被掩盖也正好使得日本海军变得更加盲目。马来海战的结果开拓了世界海军军界的视野,但却使得日本海军更加盲目,联合舰队的用兵计划存在着极大的问题,两个中将险些挂掉这点在一片凯歌的当时没有引起任何注意。
这时候没有人去计算巨舰大炮海战的物理规律,大家只看到两艘英国战列舰在关丹沿海沉没,却没有人想到南遣舰队和第二舰队本来是应该在这两艘战列舰的大炮下全军覆没的。而炸沉这两艘战列舰的航空兵们还是仅仅被放在了辅助的地位,没有受到应该受到的注意。
马来海战暴露出来的问题实际上说明了日本海军战略战术和战斗方式的落后,这种从日本民族的思维方法中脱胎出来的战争观甚至就在看起来异常顺利的开战初期也照样到处存在,演出一例又一例同样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