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大姑娘上轿,皇军下岛(2 / 2)

日本陆军做事有时候教条得让人吃惊,本来“先进后出”的规矩被濑岛龙三用矢野大队的方式解决,但是参本总觉得不得劲,后来他们采取了任命松田教宽大佐为第28联队联队长,上岛指挥230联队的矢野大队的方式,因为最早上岛的是一木支队的28联队,这下总不能说不是先进后出了。

但是矢野们的运气不坏,第三舰队和第八舰队的佯动吸引了美国人的注意力,驱逐舰队连日的行动则被美国人解释为日本人在向瓜岛增兵,这样美国人最着急的就是在海军力量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优先补给瓜岛,巩固瓜岛现有的阵地,而顾不上向日军进攻了,所以矢野在上岛以后的最早一星期内和美军有过接触,后来美军没有工夫去管他们了,甚至连日本陆军的全方位消失都没有察觉。

山本五十六为驱逐舰队破例配备了两名少将指挥官,第三水雷战队司令官桥本信太郎少将和第十战队司令官小柳富次少将,这是因为任务太危险,很可能一有不慎,一半的舰队就没有了。

最后一次撤退行动出发以前,第八舰队参谋长大西心藏少将对出发的驱逐舰队训示是这样的:“头两次行动很顺利,但不能说第三次也一定会顺利,如果遇敌人阻扰,你们要战斗优先”第17军高级参谋(看过《有一类战犯叫参谋》的朋友不会对这个名词感到生疏,海军管这个职务叫先任参谋)小沼治夫大佐急了,当场抗议,但大西少将根本就没理他,扬长而去。

小沼大佐气得一脸通红,正在这个时候,桥本少将拍了拍小沼的肩膀:“这半年都是我们在送给养,虽然很不周到,但请相信我们会尽力撤出最后一个人”2月7日23:10分,桥本少将指挥将浜风号驱逐舰抢滩,亲自手持喇叭筒,在空无一人的甲明博角喊了三次:“还有没有人?”

这才指挥舰队离开瓜岛。

瓜岛撤退是一个奇迹。

可是日本人没有注意到这个奇迹之所以出现的根本点。

战后,美国着名战史家塞缪尔·莫里斯到日本来调查战争时,不止一次地向日本海军高级军官提过这个问题:“就没有人发现瓜岛的顺利撤退有点怪?”

确实怪,从珊瑚海开始日本海军就一直在美国海军的后手,日本海军想干点啥,到了地头一看,那该死的鬼畜肯定悠悠闲闲地操着手在等着他们,这次怎么会让困起来的干鱼漏网而去了。

其实理由很简单,鬼畜也不是什么先知先觉的神仙,也不比皇军聪明,只不过有点“奇技淫巧”——破译了日本海军的密码罢了,所以不管联合舰队的参谋们作出怎么精致漂亮的计划,永远在最致命的地方被鬼畜击中要害。

而这次因为是要欺骗美国人,首先要欺骗自己人,知道计划的人越少越好,就没有使用无线电报,全是人对人靠口头或书面传达命令,这样美国人就无法知道日本人到底在想什么,只能按照常识来判断,在情报战上双方第一次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但是日本人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因为就算瓜岛撤退是奇迹他爹,也还是失败以后的撤退,败军之将不言勇,日本军队怎么可能有人去注意这个不光彩的胜仗裏面是不是有点名堂呢?光想主意怎么糊弄老百姓就够头疼的了。撤退两天后的各报都刊登了“大本营發表”美军损害25,000以上,我军战死,战兵死16,734。

实际上美军大概的死伤数字是六千左右,日本军的损失倒还差得不那么离谱,基本上还符合事实。

报纸的大标题是《南太平洋方面战线确立了新的作战基础,(军)从瓜岛,普纳转进》“转进”本身不是一个新名词,字典上有的,但那来作为“败退”的代名词使用就令人不得不佩服日本陆军的创造能力。从此以后大日本陆海军就四处转进,从关岛,菲律宾,硫磺岛一直到冲绳,最后差一点转进到本土登陆。

这个名词使用的知识产权属于陆军省军务局长佐藤贤了少将和参谋本部第二部(情报部)部长有未精三少将两人共同所有。这个佐藤局长10日化了两个小时在议会滔滔不绝地向各位帝国议会议员们说明“转进作战”的意义,估计大家不听就能猜出这个“转进作战”到底有什么意义。

如果说中途岛改变了战争的走向的话,那么瓜岛就把这种改变固定了下来。瓜岛战役以后,大日本帝国已经无法摆脱彻底灭亡的命运了,特别是海军,第三次所罗门海战几乎就已经宣告了大日本帝国海军已经没有在太平洋上继续存在的资格了。

说到底,瓜岛到底是什么?

瓜达卡纳尔岛原本是一个南太平洋西部的一个荒岛,当时算是英国殖民地,但连直接管理的澳大利亚都不知道那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当然在这个岛上大打出手的日本和美国就更加不会知道这个地方了。

其实联合舰队一开始建机场的目标是瓜岛对面的图拉吉岛,珊瑚海海战以后日本人就占领了图拉吉岛,也建起了水上飞机场,但起飞的水上飞机发现对面有一个更大的岛,能够建一个更大的机场,这才把机场建到了瓜达卡纳尔岛上。

无独有偶,尼米茨的望楼作战中一开始也根本就没有什么瓜达卡纳尔岛,而是明文标记了图拉吉岛,而美军的侦察机也是在侦察图拉吉岛的时候无意之中发现了瓜达卡纳尔岛,还发现了日本人正在岛上修机场。

就是说日美在瓜岛的冲突,实际上是一场遭遇战。

和珍珠港事件这种经过长期策划的奇袭战不同,遭遇战才能真正考验一支军队的应变能力。瓜岛半年,日本陆军受到补给条件限制,确实可以说作战能力没有全部发挥出来,如果后勤补给稍微好一点,可能战果就大不一样。但是海军就是在全力以赴,可以使用其所有作战资源在作战,结果呢?

包括一艘航母,两艘战列舰在内的29艘日本海军舰艇被击沉,而美国被击沉的舰艇正好也是29艘,而且裏面还有两艘正规航空母舰。论吨位相差也不大,美国人是126,240吨,而日本人是134,800吨。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数字,损失了能否及时弥补是对国力,也就是战争持续能力的考验。美国在同期开工生产的舰船是89艘,这样扣掉损失的29艘还多出来了60艘,而日本同期的开工数只有24艘,就是说净减5艘,这就是国力差距,慢说日本人无法找到和美国海军决战的机会,说句大话,就是有这样的机会,在这种数字面前日本海军到底有多少胜算?

在航空方面也是这样,和美国人损失的615架飞机相比,日本海军损失的892架飞机就已经够疼的了,而2361名飞行员的损失就已经能让日本海军瘫痪了,经过了瓜岛,日本海军的第一线已经没有了佐级飞行员了。

瓜岛说得这么热闹,大家不要以为日美的作战条件不相等,其实日本人一提瓜岛就要骂街的原因不是什么鬼畜太强而没办法,历史的真实是当时的作战条件日美双方几乎一样,公平的很。

日本人的前进基地是拉包儿,离瓜岛560海里,而美国人的前进基地是现属瓦努阿图共和国的圣灵岛(Espiritu Santo Island)离瓜岛也是这个距离,美国人对瓜岛的补给线并不比日本人更加更短,当时的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实力也远不如联合舰队,日本海军不应该失败的,起码不应该失败的那么惨。

根本的原因是日本海军一直在形势判断上失误。

形势判断失误的原因可以从日本文化的本身里去寻找原因,先后当过米内光正,岛田繁太郎和永野修身的副官的大本营参谋吉田俊雄中佐深有感触地说过这样的话:“从进小学到海兵毕业,海军军官们就是在接受一种灌输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体制本身就不容许对形势做出自己的判断。一直到进海大以后才开始训练‘形势判断’,而只有16%的海兵毕业生才能进海大,就是说少佐以上日本海军军官中的80%左右根本就不会判断形势。进了海大的那16%又怎么样了呢?指望已经是成年人了的军官们在两年海大的教育中就能够改变长期教育而养成的思维习惯未免是太天真了,所以日本海军很容易地就陷入了依靠直觉判断或是希望观测行事,无法作出客观的判断”

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得到最高评价的山本五十六大将也逃不脱这个结论。

虽然到瓜岛作战结束为止,基本上是联合舰队先任参谋黑岛龟人大佐在拟定作战计划,但作战失败的责任则应该由信任,重用黑岛,批准黑岛的计划的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来负,因为黑岛从来没有过像陆军参谋常有的那种自作主张的行为,应该说他的计划是忠实地反映了山本五十六的敌情判断和作战目的。而且山本五十六在瓜岛作战时和军令部也没有发生过冲突,就是说日本海军作为一个整体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山本五十六到底对当时的形势是怎么判断的呢?

8月7日从图拉吉守备队发出的告急电报上很清楚地写明了:“敌航母一,战列舰一,巡洋舰三,驱逐舰十五,运输船只四十余艘同时向图拉吉和瓜达卡纳尔进攻”连陆军的辻政信都从这个船数中得出了登陆的美军应该是一个师,不会少于一万人的结论,成天开船的海军不会不知道这个船只的数字意味着什么。

又是什么原因这个数字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成了“两千”的呢?

其实山本五十六一开始也是“一万”论者。有联合舰队的参谋证实山本五十六甚至有过出动五个陆军师团把美军一举全歼的打算。其实不需要五个师团,美军当事人陆战一师的范德格里夫特将军就说过如果川口支队和第二师团的登陆顺序倒倒过来,陆战一师就只能赶紧逃命了,所以问题是这个一万多人后来怎么会莫名其妙地异口同声地成了两千多人,陆海军的作战计划都围绕着这“两千人”来了?

这个不解之谜到现在也弄不清楚,大家都只能推测。

三川军一带着第八舰队夜袭瓜岛,第一次所罗门海战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但留下了四十几艘运输船没打就回来了,山本五十六闻讯大怒,据说把第八舰队报上来请功的“战绩表”都给扔了,说“仗打得这样还要给他们金鵄勋章?”

后来是在战务参谋渡边安次中佐的劝说下,才批准了第八舰队的战绩表。

仗打得这样还要给他们金鵄勋章?这也叫没办法,哪怕你是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也不应该有个人意志,该怎么办你就得怎么办,该给的金鵄勋章就得给。

哪怕人家把仗打得莫名其妙,因为剩下的不是人家的责任了嘛。

这样那一万鬼畜怎么处理?上五个师团当然能全歼鬼畜,但这话说得太轻巧,上哪儿去找五个师团?别说当时陆军手里没有那么多剩余的师团,就是有也不会给海军。日本陆军对日本海军的警惕性远高于对鬼畜们的警惕性,甚至高于对苏俄人的警惕性,在陆军看来,海军在唧唧歪歪的所有胡说八道都是在无中生有,在企图欺骗陆军下南洋和鬼畜干仗。有人要问为什么陆军不愿下南洋,这不仅是南洋都是海,陆军不会水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在南洋开战,主力是海军,海军可以以此为理由多分军费,其实各国的陆海军矛盾说到根本就是一个“钱”字,但闹到像大日本帝国这样的也不多。

当时海军又没有可以指望的陆战队,陆军要是不肯发兵那瓜岛就肯定没指望了。真没指望也就算了,但大日本帝国海军就活该要灭了:就在这个时候侦察机传来了朗报:在瓜岛周围找不到美军运输船团了。

这是8月10日的事情。本来美军运输船团不知去向这件事可以解释为美军花了三天、卸完了货以后回家了。但联合舰队不这样解释,说美军运输船团是因为护航军舰被第八舰队消灭了以后心裏害怕带着人马钱财逃跑了,是不是全跑了?那也不是,图拉吉守备队全没了,但瓜岛守备队还在,他们还没有传来消息,说明瓜岛上还有一定数量的鬼畜,有多少呢?就算两千吧。两千的估计实际上应该是这么来的。

这个两千的数字来源现在是死无对证,除了这种猜测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从驻苏武官出来的情报,如果这种说法属实的话就更荒唐了,苏联人哪来的那么准确的情报?能相信吗?

其实“两千敌兵”的说法来源并不重要,问题是这种说法能排上用场,首先这种说法符合日本人对“美国人怕死”的判断,其次符合军令部和联合舰队那个“美国在1943年中期以前无力反攻”的判断,第三这个说法能壮胆,第四这个说法能忽悠陆军出人,第五……有了这么多好处,为什么不相信瓜岛上只有两千鬼畜才荒唐呢。

这是日本军部尤其是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所犯错误的一个共同特性:把自己的希望和现实混同了起来,在对一件事作判断时首先选取对自己有利的解释,然后再上纲上线地寻找依据,瓜岛作战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以后的关岛作战,菲律宾作战莫非如此。

所以“瓜岛只有两千美军”的结论,根本就不是什么基于事实根据的什么推测,只是臆造出来的对自己有利的猜测罢了。

同理,第三舰队在瓜岛战役中没有能够发挥作用也是出于海军省,军令部的判断失误,中途岛海战日本虽然损失了四艘正规航母,但是在航空母舰的数量上还是远超于美国太平洋舰队。可是拥有在航空母舰数量上的优势的日本海军却无法对美国海军造成致命威胁。

因为第三舰队的舰载机严重不足。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海战中损失了400架左右舰载机,拉包儿和新几内亚的陆基航空兵也损失了大约70架,全部加起来大约有500架左右,这个坑怎么填?

尤其是零战。四月份的零战生产量是85架,五月份是94架,六月份的生产数量是:零战79架,九九式舰爆18架,九七式舰攻零架,九六式陆攻一架,一式陆攻31架,二式水战5架,零式水侦11架,九七式飞行艇两架。

这些数字的意义大家都知道,也就是一次上了规模的战斗的损失数字,就是说日本的工业能力一个月只能供应海军进行一次战斗,只要鬼畜们一个月来找两次麻烦,日本海军的飞机就立即出赤字。按照这个生产速度,连把损失掉的飞机数目补齐都困难,想增加航空力量就更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了。

更为致命的是,这裏面的零战生产数字还基本上都是陆基航空兵的,舰载式样很少。理由是中途岛海战以后,成天吵架的海军省,军令部和联合舰队很难得地得出了一致意见,说美国海军的航空兵所受损失也不小于日本海军,所以近来一段时间航母战斗的可能性不大,首先应该增强的是对维护新几内亚和所罗门战线至关重要的陆基航空兵。

这个意见也没有什么过硬的事实依据,只是日本方面估计美国正经的反攻要等到1943年中期以后,现在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就是到处乱转一下以表示其还没有被联合舰队全部消灭罢了。这种观测的深层其实还是出于日本人的一厢情愿,因为日本人无法在短时期内填上损失的窟窿,所有只要有人说现在美国人不会反攻,当然大家都热烈地相信了。

7月中旬,军令部得到一个美国大型运输船团已经于7月2日从圣迭戈出发,向澳大利亚新西兰方向航行的情报以后,急招联合舰队参谋长宇垣缠上京商议。军令部和联合舰队讨论了大半天以后得出的结论是这是给陆军麦克阿瑟要的船,因为莫尔兹比港受到了日军的压力,是不是麦克阿瑟向国内要船来准备从莫尔兹比撤兵的?

做出这种雷人判断的不是别人,而是军令部总长永野修身元帅海军大将。

山本五十六呢?没有任何表示,只能说明山本也是同意这种荒唐判断的。从珊瑚海海战以后,日本海军就一直在采取这种鸵鸟式的思维,其出处其实也很无奈:把头拔出了沙堆又能怎么样?

从七月末到八月初,日本海军侦听到从夏威夷到澳新一带海面的美军军舰的通讯量急剧增加,这次总算修正了一下判断:麦克阿瑟这次可能不逃跑了,可能是想对莫尔兹比港增兵。

就没有人想过美军从所罗门方向进攻的可能性?有,就那位极富争议的第八舰队司令长官三川军一中将,这位在7月30日曾经致电海军中央,说美国人从所罗门方面来的可能性很大,因此中央应该加大对正在修建的瓜岛机场的投入。

可是,有关这个进攻可能的开始时间,还是“1943年中期”三川军一到底是不是这样想谁都不知道,但因为这是海军的一致口径,三川也只好按照这个口径说话,至于鬼畜们是不是也必须按照这个口径说话就没有人管了。

可恶的鬼畜还是不肯照这个口径说话,8月7日,在航母掩护下的陆战一师在瓜岛登陆了,于是没有精神准备,没有物质准备的日本军部就打了一个极为拙劣的遭遇战,瓜达卡纳尔,这个南太平洋上的荒岛,最后成为了日本帝国坟墓的入口。

从瓜岛开始日本人不但在物资的量上,而且从物资的质上也开始输给美国人了。

首先就是从开战以后无往不胜的零式战斗机。

自从零式战斗机在1940年9月13日于重庆上空创下0:27的战绩以后,美国就已经有人在关注这种神秘的战斗机了。国府主席蒋公的空军顾问,后来的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司令官陈纳德上尉当时就向国内报告了“日本人开发了自己独特的战斗机”的消息。但是就像以前说过的那样,连黄种人会开飞机都半信半疑的美国人对黄种人会自己开发战斗机到底持什么态度是可想而知的,当然就更不可能会相信黄种人开发的战斗机会对自己造成威胁,而且是巨大的威胁了,因此这件事最后就不了了之。

太平洋战争开始以后,傲慢的杨基佬们见识了这种传说中的战斗机。珍珠港事件是奇袭,没有发生什么空中战斗,零战对地面的攻击主要是用机枪扫射,其中有日本飞行员超低空飞行,用机枪水平扫射美军机库,击毁在机库里的飞机的事例。但那个战例与其说是零战飞机的性能优越,不如说是当时日本海军飞行员的飞行技艺高超,难怪当时不少美国人很坚定地相信那绝对是日本请了德国飞行员来助战,黄皮猴子怎么可能把飞机开的如此流氓?

零战真正镇了鬼畜是在攻占菲律宾战役中,美国人第一次见到了有居然能从台湾护航轰炸机到菲律宾的变态长距飞行的战斗机。1941年12月8日,84架零战护衞54架一式陆攻和54架九六式陆攻袭击了克拉克空军基地,一个回合就消灭了美国在菲律宾,也可以说是在亚洲的全部空中力量。

这种变态的战斗机是美国取得空中优势的最主要障碍,但是当时美国人甚至不知道这到底是一种什么飞机,美国人一直到1942年7月才知道这种飞机的日本海军正式编码,从而用“ZERO”替代了原来的非正式编码“ZEKE”来称呼它。

和当时美国海军的标准间在战斗机F4F野猫式相比,零战虽然在火力上略微差一些,但是在速度,爬升率和机动性上都占有优势,加上日本飞行员有着在中国大陆战场长期飞行的实战经验,因此在战争开始时为了防止血气方刚的年轻飞行员们的无谓牺牲。美国人甚至发布了一条禁止单机向零战挑战的命令。

但是1942年9月7日的《新闻周刊》刊登了一条这样的消息:“根据对在中国坠落的日本战斗机的研究,我们第一次知道了日本在1940年就已经拥有了性能极为卓越,综合了英美德各国空冷发动机的长处的战斗机,虽然我们的空军在整体上优于敌人,但我们的无知所得到的报应却不是只是一句轻微就能够打发的那么简单从战争开始以来的九个月中我们学到了一些新战术,而日本人也被迫学习了一些东西,这是太平洋战争至今为止取得的最大成果,只要有了必要的人员和装备,再加上技术和知识,胜利是我们的”排除了战时宣传的八股和有意的保密以后,这段话实际上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就是零战对美国人已经不再是神秘了。

文中提到的日本战斗机当然就是零战,但不是在中国坠落的。而是1942年6月联合舰队在中途岛作战时同时进行的占领阿留申群岛的作战中从龙骧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一架编号为“4593”的三菱重工名古屋航空机制作所生产的21型零式战斗机,这架零战因为受伤而坠落在阿克单岛的一片沼泽地上,驾驶员一等飞行曹长古贺忠义当场死亡。7月9日,美军侦察机发现了这架几乎完好,但翻着白肚皮的飞机。美军立即派出了回收部队花了一星期把这架几乎完好的零式战斗机运回了靠近阿拉斯加半岛的荷兰港。

在完全保密的状态下,美军专家在荷兰港对这架零战进行了分解和清洗,首先让他们大吃一惊的是,这架零战的无线电导航装置居然是美国仙童公司(Fairchild)制造的,后来装备的是日本国产化了的,但这架飞机是早期产品,导航仪还是全进口的。

8月12日,分解了飞机被运到了圣迭戈的海军航空基地,在严密的警备中进行修理和装配,到了九月初,这架4593号零式战斗机已经可以飞行了。

华盛顿边上的安纳克斯蒂亚海军工厂的王牌试飞员艾登·桑德斯海军少校受命赶往圣迭戈试飞这架神秘的日本飞机。桑德斯发现零战在进行空中格斗战的速度时能发挥最好的机动性能,转弯灵活,翼襟控制十分灵活,是一架非常好的战斗机。但是桑德斯也发现了这架轻达1680公斤的战斗机在飞行速度超过480公里以后,运动性能急剧下降,翼襟的操纵性变坏,操纵杆也变得沉重了起来。

更重要的一点是美国人发现零战的操纵席和燃料箱没有采取任何防弹措施。

日本海军作战飞机防弹能力差一直是个话题,这种怪事的原因在哪儿?为什么同样是日本飞机,陆军飞机则没有这个问题?零战的设计主任,战后曾担任防衞大学校教授,日本航空学会会长的堀越二郎在解释为什么在零战上没有采取防弹措施的理由的时候说出了这么一段让人哭笑不得的往事。

零战开始设计时,海军提出的设计要求书上突出了对速度,续航力,空战能力和爬升率的要求,设计小组对这些要求提出了哪些是比较重要,哪些是比较不重要的质问。

海军也很认真,特地找了飞行员们开会讨论回答这些问题,那些老鸟飞行员们在争吵半天以后得出了一致意见,把设计组的设计师们雷的外焦里嫩:海军提出来的指标全部重要,第一,第一,还是第一,没有不重要的。

这飞机怎么设计?“从一千马力的发动机绞出最后一滴性能,甚至还要多绞出一滴,这是至高无上的国家命令。当时我们没有满足设计要求书上没有要523求项目的余力,其实就是有也不见得能够实现”堀越二郎教授的这段话是指设计要求书和飞行员座谈会上都没有提到防弹问题,因此设计组不可能去考虑这个问题。

当然不会提到这个问题。为什么要防弹?难道大日本帝国海军飞行员还怕死不成?这可是大是大非问题,含糊不得。再者防谁啊?还有人能攻击百战锻炼的大日本帝国海军飞行员,这既是对帝国军人评价的政治问题,也是对帝国军人作战成果评价的政治问题,别人当然不会说,而那些老鸟飞行员们就更想不到这天下马上就会有人来专门攻击他们了。

美国海军使用了F4F野猫和F4U海盗测试和零战的对战方法,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前身的美国国家航空局(NACA)的专家们参加了这些测试,最后在12月正式提出了机密报告书。报告书里详细描述了应该采取的对零战的航空战法,比如不能在480公里的时速以下和零战机作战,不能追踪正在爬升的零战机,应该从零战的上方对其进行俯冲攻击等等。而桑德拉少校则在圣迭戈开办了一个名为“ZERO的弱点”的专题讲座,先后向150名海军飞行员详细地介绍了零战的特点,他的长处和短处。

总之,零战在瓜岛战役的中途开始对美军已经不成为神秘,这就是从瓜岛中期航空战开始日本战斗机开始大规模损失的根本原因,至于本来在速度上就胜过了零战的F6F地狱猫采取了这些战术以后就成了零战的克星,更不要说根据这些数据和后来不断缴获的后续零战而得到的新数据而生产的改进型F6F了。

日本感觉到这个防弹问题,要求堀越二郎教授修改已经是1943年11月的事情了。而反映了修改的零战52型正式生产出来已经是1944年5月的事情了,距离美国破译零战已经过了两年。

其实在最后瓜岛撤退时发生的罗塞尔群岛海战中,美国人还首次使用了一种意义不小于原子弹的武器——VT信管,这个话题以后再说,现在得出的结论是日本海军已经在所有方面都劣于了美国海军。

在这种劣势下,日本海军还有什么起死回生之术吗?

没有,所以日本海军全面加快了走向死亡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