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帝国海军航空兵在马里亚纳进化成了火鸡(2 / 2)

可能更有力的解释是全海军在集体自欺欺人,拟定作战计划的人已经不把飞行员当人看了,这些从农村出来,可能甚至进海军之前连汽车都不知道是个什么模样,仅仅受了几个月应急训练的可怜年轻人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唱着军歌被他们的长官们作为飞行员而送上了战场,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刑场。

日本穷,海军的水兵也好,飞行员也好都是“一值制”就是说只有一班人马,累死也得干下去。曾经也是由精英飞行员所组成的关东军飞行集团也就是因为这个“一值制”的原因而在诺门罕被苏联人全歼,但日本人似乎不知道这是个教训。

反过来美国海军的富有不仅仅体现在物质能力上,美国的水兵和飞行员都是三值制的,有三班人马在轮换,一班作战,一班训练,一班休整,不但水兵和飞行员是这样,连最高级指挥官都能做到两值制。哈尔西和斯普鲁恩斯两套参谋班子,对外胡诌出来两支舰队,其实哈尔西的第三舰队和斯普鲁恩斯的第五舰队就是同一个一副船队,刚开始的时候日本人被从俘虏嘴裏得到的情报弄得糊里糊涂,不知所措。直琢磨这鬼畜可真没良心,居然同时有两支那么雄浑的舰队来打架,到后来才弄清楚这实际上是一支舰队,就是换了司令官。

仅仅一年半之前,日本海军航空兵以先进的战术思想和优秀的飞机,高超的飞行技术震惊了全世界,曾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强的海军航空兵。但是和曾经号称也是世界最强的日本陆军航空兵一样,日本海军航空兵也成为了“历史上存在过的”东西,这就是马里亚纳海战的结果。

马里亚纳海战以后,美国人正式成为了太平洋的主人。美国人凭什么成为了太平洋的主人?靠的是美国的军事力量,马里亚纳海战是一场真正的美国海军用美国式的方法进行的又一次改换了作战概念的海战。

和胡打乱冲的哈尔西不同,斯普鲁恩斯是十分谨慎的,应该说马里亚纳海战中斯普鲁恩斯的表现十分保守以至于马里亚纳海战以后珍珠港的美国海军航空兵司令部有人辛辣地说:“不是航空专家的人指挥航母舰队的结果就是这样”这是指斯普鲁恩斯一直在防守而没有主动发动进攻。

斯普鲁恩斯在马里亚纳海战时一直是把掩护塞班岛的登陆行动作为首要任务,对于寻找日本舰队确实不是很积极,当然他的运气也不太好,第一天6月19日一直没有找到日本舰队的位置,第二天到下午14:40分才找到日本舰队,在和米切尔一起经过一番“to be or not to be”的苦恼以后,总算在15:30分才起飞了85架战斗机,77架俯冲轰炸机和54架鱼雷机总共216架飞机前往攻击,而前一天已经损失了三分之二舰载机的小泽治三郎在下午16:15分知道了美国舰队位置以后还是在17:25分毫不犹豫地从瑞鹤号航空母舰上出动了几乎是仅剩的七家天山舰攻机,结果是在预定地点没有发现美国舰队只好返航,回家的路上有三架不知去向,剩下的四架也无法着舰只好在水面迫降,七架新型鱼雷攻击机又全完了。

黑压压一片的美国飞机到小泽治三郎头顶的时间已经是17:30分了,小泽把手里的44架零战全部放了出去拼命。鬼畜们很刁,找日本舰队的最软裆下口,美国人首先的打击对象是速度又慢,防空炮火又不足,日本人还最缺少的油轮。一个回合下来,油轮玄洋丸和清洋丸起火爆炸最后被友舰自沉,其余航母瑞鹤,隼鹰,千代田和战列舰榛名,重巡摩耶各中一弹,但是还不影响航行,这个时候飞鹰突然中了一颗鱼雷,大火无法扑灭,接着又引发了弹药爆炸,到19:32分沉没,这样马里亚纳海战中日本海军损失的航空母舰达到了三艘,总数的三分之一没了。

美军在攻击中被零战和舰上防空炮火击落了二十架左右,18:30分左右撤出战斗返航。没有受过夜战训练的美国飞行员们居然也摸着黑走回去了,但是无法着舰。为了回收飞机,米切尔发出了“拉灯”的命令。冒着为日本潜艇指示目标的危险,所有的灯光和探照灯全部打开,为在空中悲鸣的孩子们照射方向。

即便是这样,还是有80架左右飞机或者撞上了甲板,或者滑下了水,或者干脆在海面迫降。这样两天战斗下来美军的损失是891架飞机中的130架,12.6%的损失率,丧失飞行员76人。

而第一机动舰队呢?439架飞机中的378架没了,损失率达到86%,飞行员445名战死,至此,可以大致上认为大日本帝国海军的航空兵力已经不存在了。

手中还剩下30架零战,15架舰爆,16架舰攻,就是说一艘航母的数量飞机的小泽治三郎还要进攻,最后在丰田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的命令下才怒不可遏地含泪撤离了战场。

如果小泽不撤离战场的唯一可能结果就是斯普鲁恩斯不会再受到责备,因为战斗再延长下去日本舰队没有能够继续存在的理由。

以寡战众,当然胜算不大,但还称得上“悲壮”二字,而以无战有,则绝无胜算,只能说是“悲哀”二字。如果说在袭击珍珠港那天的拂晓赤城号航母上踏着步子在唱战歌的飞行员体现的是一种“悲壮”的氛围的话,那马里亚纳海战中的大凤号上的飞行员们只剩下“悲哀”了,因为他们是去以无战有。

美国海军比日本海军到底多了什么东西?多了雷达和VT信管。

经常说决定太平洋战争归宿的是雷达,VT信管和原子弹。原子弹的作用无需多言,雷达的作用已经从围绕着瓜达卡纳尔岛的一系列海战看到了,这VT信管是一个什么玩意呢,居然放到了如此重要的地位。

美国舰队总司令官(Commander in Chief,United States Fleet)金恩将军在评论VT信管时是这样说的:“VT信管的开发是将合众国导向胜利的主要科学功绩”而海军部长詹姆斯·福莱斯特则说:“VT信管帮助我们走向日本,这种独创的装置守护了美国舰队,如果没有这种装置,我军无法如此迅速地向西跃进,而必须付出无可估量的人命和军舰的损失”VT信管的英文为Variable Timing Fuse,字面意思是定时可变信管,实际上准确的英文名称是Proxyible Fuse,近接触信管的意思,为了防止泄密,美军特地帮这种信管披了一件“可变定时”的马甲。

炮弹没有信管是不会爆炸的,没有了信管的炮弹就只是一个铁疙瘩,一般信管都是接触式信管,碰到目标以后才起爆。而高射炮炮弹如果没有直接击中目标飞机的话,那就是要落回地上或者海面才能碰到什么东西了,这样非常危险,因此高射炮弹信管都预先设定好发射以后自爆的时间,到时候就是没有击中目标也在空中爆炸。VT信管的古怪之处就是他的起爆不是在预先设定的时间,而是智能式地自己寻找最合适的起爆时间。

VT信管在炮弹飞行时能够向周围发射15米的圆圈状区域发射电波,感知目标,只要目标进入这一距离炮弹就会爆炸,这样就是没有直接击中目标的炮弹也能利用爆炸的弹片对目标造成损害。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医学部而着称,可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最骄傲的成果恐怕还是这个VT信管,拥有3,800研究人员,年间研究经费四亿三千万美元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Applied Physics Laboratory,APL)到现在还是美国应用物理研究的顶峰。在APL展览室的VT信管展品前面有一块铭牌,上面写着这样的文字:“应用物理研究所是为了开发VT信管而于1942年3月10日创立的。

VT信管强化了美国海军的防御能力,这种信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雷达和原子弹匹敌的伟大发明。

大战中总共生产了2,200万只VT信管”要知道当时不但没有集成电路,连晶体管都没有,VT信管使用的是真空管。真空管要能扛住炮弹发射时的震动和旋转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美国人楞就是采用了一系列的方法,比如用特殊的塑料固定,在真空管灯丝上架上弹簧等的方法成功地让真空管经受住了震动和旋转。最为惊人的还不是这个发明身,是发明了大规模生产方式的美国人还成功地控制了质量,VT信管不良品的比例控制在百分之五以下。

大量制造质量相同的武器,哪怕是性能稍低的武器也比只能少量生产高性能武器要困难得多,但同时也有效得多,看看日本的零战质量就能够理解这句话了。开战以后日本人不但拿不出超过零战的战斗机,就是零战本身的质量也因为大批熟练技工被抓了壮丁而直线下降,反过来看美国,表面上看起来是粗制滥造,但是因为能够标准化生产,虽然从来没有生产过像初期零战那样的精品,但在生产工人同样被抓壮丁以后,他们的老婆和女儿也同样能粗制滥造出大量相同质量的飞机出来。

更不要说美国人在开发时所表现出来的想象力,不是说炮弹发射时的震动大吗?VT信管的电池就是要靠这种震动震碎电池裏面的玻璃管才能将本来是分开存放的化学药剂混合起来从而形成以后电池开始工作,不是炮弹发射出去以后在急速旋转吗?VT信管的电池就是靠这种旋转带来的离心力把电池里的粉末全部挤到边上去从而形成回路,这样震动和旋转反而成了VT信管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笔者认为所谓原子弹,VT信管和雷达这三种二次大战的大杀器中最重要的其实是雪中送炭的雷达和VT信管而不是锦上添花的原子弹,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原子弹以外,VT信管和雷达居然全是防御性武器。

其实这才是美国人最可怕的地方,日本人是一直到开始失败以后才知道了一直被他们所不齿的那些“怕死的美国人”最可怕的地方原来是怕死。因为怕死,美国人会想出种种匪夷所思的东西来使危险远离自己,而远离了危险的美国人又会将源源不断地将危险批发甩卖给日本人。日本人从德国人那儿学来了一句叫做“进攻是最好的防守”的话,在所有场合都很认真地实践着这句话,可是他们不知道美国人的战争哲学居然可以是“防御是最好的进攻”只有自己居于了安全的位置,才能能加有效,更加有力地去进攻。

日本海军轻视防御的原因很复杂,日本文化中的武士道精神当然是一个原因,但有些原因只是以文化的原因表现出来,实际上不一定是文化上的原因。

重视防御和发展防御武器是一种有效但见效慢,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效果的措施。与进攻武器相比,有效的防御武器系统更为复杂,从而造价也更加昂贵,这是日本这种穷国所无法负担的,日本只能用他们最丰富的资源——廉价的人力来填补。可是万恶的鬼畜虽然对自己的命珍视万分,对皇军们的生命可没有当过回事,别说后来的原子弹,就是在太平洋战争那些一扔就是上千上万吨的炸弹炮弹能让日本人现在想起来还打哆嗦。

一般知道的人可能不多,其实日本人在太平洋战争中也开发过智能兵器的,那是一种叫做“有眼信管”的东西。为了加强炸弹的杀伤力,最好炸弹能在距离地面10米左右的高度爆炸,这也要求非接触式信管。研究开发这种武器的是大阪帝国大学浅田常三郎博士为首的研究小组,最后他们开发成功了,使用的是光学控制原理。炸弹头部的装置能以每秒1,000次的频率发光,被周围反射回来的光强达到一定程度以后炸弹就会爆炸。

因为光线的发射和接受有两个透镜,所以这种信管看起来像长了一对眼睛,“有眼信管”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其实在战前的1940年左右就开始开发VT信管的卡内基研究所一开始也是在光波,声波和电波中犹豫不决,到最后才决定采用开发最困难,但性能最稳定的无线电波,中试成功以后才由全班开发人马组建了约翰·霍普金斯的应用物理研究所的。但日本已经没有时间和财力进行其他的选择了。到使用制造了七十几个使用这种信管的航空炸弹,炮弹做不出来。这种炸弹用在了莱特岛防守战中,效果不明。

顺便说一句,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就是因为崇拜这位年仅35岁的大阪帝国大学教授才就进大阪大学物理系的,毕业以后也是在海军混事,战败时是技术中尉。

但是有眼信管除了不安定,易受干扰之外,最重要的它还是一种进攻兵器,在无法防护自己的时候,如何可能进攻呢?

马里亚纳海战中美国直到最后才找到日本舰队所在,在第一机动舰队的飞机起飞的时候,美国人确实是像小泽治三郎所判断的那样不知道日本人在哪儿,在干什么。可是这有什么用处吗?

6月19日09:30分左右,米切尔的第58特混舰队的雷达上就清楚地映出了大群来犯的日本飞机,当时的距离是200公里,从当时的飞机速度和航母的性能来说,只要在100公里处能确定来犯的敌机,就已经可以采取充分的对策了,这点早在瓜达卡纳尔争夺战中就早已被证明了。因此日本飞机无论在什么方向都遭到美国战斗机的围追堵截,少数几架能穿过战斗机堵截的日本飞机又成为VT信管的猎物,整个马里亚纳海战就是这样。不是美军太狡猾,而是日军太无能。

由于美军装备了雷达,瓜岛以后日本海军几乎无法对美国海军形成威胁,那么日本为什么不装备雷达呢?

日本当时的无线电能力并不是低到无法开发雷达,实际上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雷达的最重要的心脏零件磁控管都是日本产的最好,在新加坡缴获的英国海军雷达使用的天线也是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教授八木秀次博士所发明的“八木天线”就是说即使日本人真要下决心自己开发雷达也不是开发不出来,更不要说并不需要完全自己独立开发,比如英国人就曾经想把雷达技术卖给日人,而德国人在帮助日本人掌握雷达技术方面也是鼎力协助。

可是日本人还是没有雷达,到巡洋舰以上的舰只全部装备上雷达已经是莱特海战的时候了。这就不是技术或资金问题,而是别的什么问题了。

主要是思想意识上的问题,落后的意识使得日本海军只知道巨舰大炮,把每一个来自不易的铜板都用到能使舰更加巨,炮更加大的地方去,而对于巨不了舰大不了炮的地方绝不肯轻易花一个铜板。

火车刚出现的时候跑不过马车,雷达也一样。一开始在瓜岛的几次海战中美国人的雷达也没有胜过日本人的猫眼,这就给了那些反对雷达的人更加好的理由,为什么外国的月亮比日本的圆,简直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嘛,鬼畜搞雷达,那是因为他们贪图享乐贪生怕死,没有用大无畏武士道思想武装起来的人,他们没有猫眼监视员,所以才要去依赖雷达,大日本帝国海军有猫眼,为什么要雷达?

就这样,不但不去卖力发展雷达,就连装备了雷达的舰艇都经常自作主张把雷达拆下来多装一门高射炮或者高射机枪,多个地瓜多口干粮,多门高炮多点保障,你说弄个雷达又占地方又占编制,要他干嘛?

一般啊,说这话的人肯定在以前反对过他现在特看得起的高射炮。前几年有一部日本电影叫《男人的大和号》有人开玩笑说那部电影不如改名为《高炮兵的大和号》因为裏面基本上都是高炮的镜头,在裸奔的大和号上,也只有高炮兵才有活干。炮术部门在日本军舰上位置最高,可是曾几何时高炮手都是发配去的垃圾,因为“高射炮”这种听起来都恶心的东西,正常人哪能去干那个?

连还能打一下飞机的高射炮都是这样,真正的“防御兵器”雷达遭白眼就更不用提了。组织严明到了僵硬程度的日本海军里,居然雷达的位置异常灵活——由各个舰长自行安排,当时的日本人管雷达叫“电探”——电波探信仪,有些舰长看见了个“探”字,和探路有关系,就把电探交给航海部门管,还有些舰长看见了“电”字,电波嘛,跟通讯差不多,就交给了通信部门管,但楞就是没有一艘军舰把电探交给炮术部门管的,因为大家都没有把电探和炮术联想到一起去。

日本的舰长们确实不懂雷达,曾经有过舰长在接到“无线电静默”的命令以后顺便把雷达也关了的事情,但是把电探和炮术分开来倒不能怪舰长们,那是日本的电探实在太不怎么样。

1943年左右的美国雷达已经全面配备了PPI(Plan position indicator,平面位置显示)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用圆形扫描来直观地表示360度范围内的目标,而日本的雷达还是最原始的示波器,只有非常老练的雷达手才能从那些混乱的波形中找到所需要的目标回波。从击落的B-29飞机上日本人知道了美军在雷达上使用这种PPI显示器,但当时的日本无法仿制,一直到战争结束,日本人还在使用着不知所云的示波管。本身就是这么个不可靠,不知道的雷达,工作起来还没有稳定性,今天好不容易调试的差不多,明天一开机又不知道成了什么状态,反正不管怎么样,那个电探就是铁了心不给人用的,那些铁炮屋的舰长们怎么会喜欢这个东西呢?

日本雷达怎么会成这个样子的?开发本身就晚了一步,1936年开始就在扯要不要开发无线电波武器了,可是这种“胆小鬼的武器”在政治上是不是正确一直得不出结论,比如海军舰政本部的正式见解居然是:“电探是自身发射电波的搜索兵器,在搜索的同时暴露自己的位置,我军的海上作战基调为奇袭攻击,电探不合适”到最后得出雷达在政治上没有问题的结论还是1940年底陆军航空总监兼航空本部长山下奉文中将带着陆海军联合考察团访问德国带回来了希特勒有关雷达的政治鉴定以后的事情了。

大日本帝国的传统,当然是陆军搞陆军的,海军搞海军的,本来就不多的经费还要分开来用。而海军搞雷达就更加邪门,整个由海军技术研究所负责,但是有两个摊子,军舰用的雷达向海军省舰政本部负责,飞机用的向海军省航空本部负责,大家互不相干,十三不靠。

自己开发看不见成果,大家心裏着急,说干脆向德国老大哥求援得了,德国老大哥也够义气,一口答应,行,你们来人我们教,再给你们世界上最先进的对空射击用火控雷达维尔茨堡(Würzburg radar)的设计图纸,实物样品,制造工程师,你们想得到的给你们,你们没想到的也给你们,帮我们弄点橡胶,铬矿石,钴矿石,钨矿石什么的来就行了,什么?我们赚了便宜?唉你们日人样样都好,就是太斤斤计较,行行行,依了你们,那我们再添补点铀矿石怎么样?这回不说我们欺负小弟了吧。对了,再拿个鱼雷来,不,我们还要零式侦察机。

当然不能指望斯大林开放陆运,也不能指望丘吉尔开放水面运输,日本人派了刚下水的2,200吨的大型潜水艇伊-30来干这件事。1942年4月11日,伊-30从吴军港出发,经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总算从德国把雷达图纸和实物样品弄回来了,还有恩尼格码密码机和英国军用密码机于10月8日回到了马来的槟城,但10月13日在新加坡港内触雷沉没,整个功夫算白费了。

结果到43年9月才由意大利潜水艇重新送来了雷达图纸和主要零件,还有一位德国工程师海因里希·弗达斯也到了日本来指导雷达开发制造。

让人高兴的是做事死板的日本人这次可以对别人用这个词了,这个海因里希·弗达斯把日本人弄得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弗达斯在制造工艺和元件上寸土不让,只要不合自己的标准,立即就扔进垃圾箱:“再做一个来”也不是日本人做事马虎,实在是客观条件,这都到了什么时候了?美国城管舰队越来越不讲道理,根本就不让东西过来,上哪去找弗达斯要的东西去?

负责制造的日本无线株式会社只好到黑市上去买,这东西是没几个人参加的军事机密,去买东西的是一个董事和会计部长,这二位哪来逛黑市的经验啊,一上街就被特高警察以投机倒把囤积居奇扰乱市场的罪名当经济犯抓了起来。

日本无线会社赶快去捞人,但特高警察不但不放人,还准备派人去抄日无线的家,这个雷达问题又不能明说,最后只好找海军出面,海军也不好对特高警察明说这两人干嘛倒腾黑市,只能说你们抓的人是我们海军的高等嘱托官,这种人漫说倒腾黑市,就是拐卖了你们家小姨子你也得认,反正你们只管放人,以后离他们远点,有什么事海军省负全责行不行,这么着那两个投机倒把犯人才被捞了出来。

就这样德国的雷达一直就没有仿制出来,就这种折腾把日本无线株式会社折腾成了一个世界有名的无线通讯方面的公司。

日本海军后期装备的电探,还全是日本人自行开发的,但是一开始根本就不能用。分开来看日本电探的零件,水平不是很差,但开发过程实在太闭门造车,东西不成系统,后来无论是使用的海军还是开发的大学都喜欢把电探当笑话说。

开发力量主要是东北帝国大学,那些大学的臭老九们不能去舰艇这种军事要地,海军的丘八也不喜欢和臭老九们说话,于是老九们不知道使用环境是的高温高湿高震动的赤道周围的军舰,本来当时的日本人就不会进行大量生产的质量控制,加上当时缺吃少穿的找不到东西,能生产得出来像样的东西吗?甚至连军舰的构造都不让他们知道,生产出来的电探一开始连安装都找不到地方,所以舰长们没事就喜欢拆电探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