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捐款修路(1 / 2)

黑客高手官场行 离流 1254 字 8个月前

从县镇公路选择一条最近的路线,横贯石桥村修建公路全长7.3公里,按四米宽度建设,其中有四座跨溪流的小桥,投资预算600万,其中公路建设350万元、桥梁建设250万元。以镇政府的财力根本无法解决,只能想其他办法。

在县委书记林志强的支持下,郭德兵和程旭在县交通厅争取到经费200万元,缺口尚差400万元,镇政府财力勉强可以承受。但是,镇政府用去了这400万,剩下别的事就一件也别想干了,连石林村的新村改造计划也无法实施。

石林村新村改造已经启动,按县建设局提供的统一样式、统一风格的民居设计,对主动参与新村改造的村民每户补助3万元,其中由县财政补助2万元、镇政府补助1万元。涉及群众137户,镇政府需要给付资金137万元。

虽然镇政府财力有所改善,要同时铺开公路建设和新村改造计划,仍然捉襟见肘。

在如此财力的情况下,作为最基层的乡镇政府,要干成一件事,还真是有些困难。

经党委会研究,明确了石桥村公路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县交通局补助200万元,镇政府财政200万元,村民自己筹资100万元,招商引进公路建设企业投入100万元,同时,划拨3亩场镇周边的土地建设商住户,对企业作为适当补偿。

村民自筹100万元,可不是一个小数字。石桥村总人口550人,经召开村民大会,确定了筹资标准:18岁以上的成年人共计450人,每人集资2000元;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共计100人,每人集资1000元;建设所需占用的土地在集体土地中进行调整。

公路命名为三石路,为村级公路。按照有关规定,此类公路修建应由村民召开村民会议以“一事一议”的办法进行筹资修建。而在县、镇资金的支持下,召集村民大会进行筹资,是符合相关规定的。

村民们早就盼望把这条路修好,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

张翠金是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人人敬称她为张大妈,家里与老伴、孙子相依为命,儿子在外地打工音讯全无,村民们都认为他儿子已经死亡,儿媳与儿子早也离婚,孙子还在读小学,家庭十分困难。

村上决定张大妈一家只需交5000元的集资款,实际上免了她儿子应交的2000元,可张大妈与老伴商量之后,坚决不同意村上的意见,要求交齐集资款7000元。老两口将家里的余钱一凑合,只有四千元,还差三千元。张大妈找到在村上当村委会副主任、妇女主任的侄女张美晴,借了三千元交齐了集资款。

张美晴知道以姑妈的生活状况,要还清这三千元,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甚至一辈子都还不清。但听说姑妈把养老钱都拿了出来,便毫不犹豫地把钱错给了她。

村民们对张大妈的行为赞不绝口,可张大妈有张大妈的理由:“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我们两口子是快入土的人了,不能拉村上的后腿,拉子孙的后腿。”

李四田四十多岁,因为年青时候得了甲亢的原因,长相怪异,到现在还没娶亲,属于老光棍。他务农的收入都换成了治病的药物,家中一贫如洗。为了交齐集资款,他到镇信用社贷款,然后,拖着病体与村里的年青人一道南下打工,为一家建筑企业看门做饭,争取早日把贷款的钱还上。

石桥村由于公路不通,发展主导产业相当困难,村里的年轻人都选择到外地打工,家里剩下的多是老人小孩。老人在家里往外把电话一打,汇款单便如雪片般飞回到石桥村。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石桥村的村民便把100万集资完成,有些打工富裕的村民,还要求多捐款,实际集资了110万元。

这其中,有一万元便是石千雨捐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