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15.成事终究在人,败者只配食尘——评三部人物传记电影(2 / 2)

在1993年主唱黄家驹去世后,乐队以三人形式发展了一段时间,至1999年时曾宣布暂时解散,2003年复出并举办了一段时间的世界巡演后,最终于2005年正式解散。

要论活跃于乐坛的时间,在世界摇滚乐坛中的地位,beyond虽远远不及时至今日仍在进行巡演的queen,但要比起在我们华人心中留下的印象,谁耳熟能详的歌曲更多,queen大概就远不及beyond了。

尽管直到今天,他们早已是一个消逝于风中的传奇了,但我们仍不会忘记他们,就像弗莱迪一样,黄家驹永远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不过,这是一篇影评文章。

所以今天我要来评析的,不是这个乐队本身,而是属于这个乐队的、记录他们艰辛的追梦故事的音乐传记电影的。

说到这,想必很多同学就会陌生了,什么?beyond也有这种电影吗?

好吧,这部电影或许有些冷门,但它是确实存在的:

《beyond日记之莫欺少年穷》,由黄百鸣出品,宋豪辉执导,beyond、王菲、万绮雯等主演的剧情喜剧音乐传记片,于1991年8月29日上映(在我第一偶像mj三十三岁生日的当天)。

没错,你们没看错,这是他们四个自己出演的,而且你们仍然没看错,王菲也在,当时才22岁。

除了乐队成员本色出演自己外,与《波西米亚狂想曲》还不同的是,这部电影的纪实性并不高,虽然的确是在讲beyond成名前的故事,但对真实经历做出了更多的改编、角色名字也都改了,而且比起纪实,是更偏向喜剧化的。

青年吴家驹、谭贯中、陈自强、林世荣四人为好友,兼且热爱音乐,更组织乐队,然而却是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中间太水的流程就不照搬了,总之最后,众人参加了音乐比赛,迈出了人生的一大步。

吴家驹对应黄家驹,谭贯中对应黄贯中,陈自强对应黄家强,林世荣对应叶世荣,看看,连亲兄弟都改掉了。

而且这部影片在当年,应该也并未掀起什么波澜,因为在百科上,我是没有查到任何这部影片相关的奖项的,连提名都没有。

所以,只当一部喜剧片看看,还是可以的。

整部电影充斥着的,是九十年代初的香港喜剧,王晶、刘镇伟那帮人的那味。

一些降格镜头,一些浮夸的妆容,可说是很符号化的特征。

把一个本应该励志的故事、用灌满笑料的方式去拍,最终只能整成了这样一部“四不像”,说喜吧还挺励志,说励志吧又想逗笑我们。

想必这也是这部电影连个提名都没有,压根没掀起什么波澜的原因之一。

用专业的视角、把这部片当做一部电影去认真审视的话,无疑是不达标的。尽管beyond成立之初的奔走与奋斗的真实经历理应是辛酸无比的,可这部电影却用喜剧的方式给我们交来答卷。

不是说讨厌喜剧,但要编喜剧还是得看题材吧,就像你要是把《泓鹄》编成喜剧的话,那我鸭某人可就得跟你急了。

用作在beyond的故事里,也是一个道理的。

但毕竟这部影片是beyond全员本色出演自己的,所以,是否有可能把自己的故事一笑带过、用喜剧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和他们的歌迷,其实是他们的本意呢?

毕竟,哪位真正的偶像会舍得让自己的歌迷感到不开心呢?

那这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即便只是这样低成本、产业化的喜剧,但你要真的说励志吧,作为为数不多的喜剧化了的音乐传记片,它确实还是够励志的,毕竟有beyond的歌声在,他们的创作所表达的精神,本来也就不是同时期满脑子情情爱爱的其它港台歌手能比的。

“只要有音乐,便不会有世界末日。”

这也是看完整部片下来,除了傻笑的部分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台词了。

与queen相同,除了成名前打拼的艰辛外,beyond也曾对那些“不可能解决之难题”发出过挑战。

在那个大家都只会从日本买版权回来填词翻唱的年代,beyond坚决选择了原创,把他们自己的歌声唱出港台,唱遍了世界。更把远超于耽溺情爱之外的“反战”、“和平”、“反种族歧视”,还有歌颂各种社会底层人民群众的精神,在他们的创作、他们的歌声当中表达了出来。

beyond对于八九十年代港台乐坛的意义,就好比周杰伦对于千禧年后华语乐坛的意义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这当中最让人敬佩的,也是人们最熟知的、他们的歌曲,自当是这一首了:

由黄家驹作词作曲并演唱的,献给那位“成事在人”的主角、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的歌曲——《光辉岁月》。

据说曼德拉本人在后来听到这首歌、并且有人给他翻译歌词后,自己都潸然泪下了,甚至还说在他的葬礼上有放这首歌。

看起来有点扯,反正我是没信。

在我上篇文章评析过的电影《飞驰人生》当中,沈腾也开口唱了两句,虽然张弛的人生与曼德拉相比是根本不值一提,但毕竟也算是种致敬。

但无论如何,《光辉岁月》都是一首超脱于时代的、伟大的歌曲,它宣扬的是对曼德拉精神的致敬,是对“种族歧视”这个千古难题的抗争。所以正如我前文所说,这首歌、以及创作这首歌的人,都是伟大的。

除《光辉岁月》外,beyond还有许多不宣扬情情爱爱的摇滚歌曲流传于世。

《光辉岁月》据说是beyond随香港电台“爱心第一旅”慈善活动远赴非洲,亲眼目睹了当地人民因为战争和灾荒而遭受的苦难生活,回到香港后创作出来的歌曲。

而这一趟去非洲,他们创作出的歌曲其实还不止这一首。《光辉岁月》歌颂的是曼德拉的精神,而还有一首《amani》,则是歌颂爱与和平的。

除此外,还有歌颂母爱的《真的爱你》,表达赴台老兵对家乡思念的《大地》,受不了香港娱乐圈而去日本发展后写给国内歌迷的《遥望》,歌颂劳苦农民大众的《农民》…

还有励志的《不再犹豫》,表示追梦精神的《谁伴我闯荡》、《再见理想》等等…多如繁星,不胜枚举。

只不过在电影里,他们并没有放多少出来,毕竟那是喜剧,这就很血亏。

也许将来会有人像《波西米亚狂想曲》一样,翻拍一部真正属于beyond的,认真且不傻笑的、泪目且励志的音乐传记电影吧。

不过那就得等哪个真爱粉,去踏上这一条路,最后把它实现了。

说回电影上来。

同样作为讲述一个乐队之经历的音乐传记电影,《beyond日记之莫欺少年穷》或许是成败参半的。

即便它所讲述的这个乐队、还有他们的主唱,本身也是个传奇,乐队所创作出的经典歌曲也多到不胜枚举。

但把一个本该励志到令人泪目的故事用通俗喜剧的方式拍出来,本就注定只能让观众一笑而过,让粉丝开心,而无法获得评奖协会的认可。

尽管对于乐队的真实经历,没有人比他们自己更熟悉,他们自己来本色出演自己无疑是最佳选择。但无论是否是故意做成喜剧,在我看来,这都是一个不怎么妥的选择。

不过,如果自己演自己,还故意卖惨励志的,或许又会落得一个矫情之嫌。那时,恐怕又会对他们的名声产生影响。

那这到底该怎么办,就不好说了。

虽然影片只是九十年代初香港海量通俗喜剧中、一粒沉入深潭的微末石子,但在用喜剧形式讲一个励志故事的操作上,它其实还算是成功的。

人们也许会因为各种被虐、被刀的悲伤结局而对一部作品印象深刻,从而更觉得那部作品优秀,那么在这种习惯下,能用喜剧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无疑是比悲剧形式更难的。

《beyond日记之莫欺少年穷》会显得如此波澜不惊,也是在意料之中。

而关于这个乐队更其它更多的信息,想必早已不用我来安利了,毕竟在我们华人乐坛里、早已是传奇一般的存在了。当然,如果对他们的经历感兴趣,或者是他们的粉丝或者王菲粉丝的话,那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

看的时候,把其中对应的人物代换成现实中真正的beyond,也就差不多了。

而到这里,第二部电影就讲完了,接下来便是最后一部电影。

或者严格来说,这一部,其实并不算是电影。

与其自濡以沫,不如让我离开,相忘于江湖

与beyond相同的是,这一波的男主角,他也本色出演了他自己。

但在这一方面上比beyond更厉害的是,这部电影,这个人他是自编、自导、自演、自剪,独自完成了全片80%的工作,几乎是除了摄像外,剩下的工作都由他自行完成了。

这个男人没有beyond和queen那么厉害,不仅和他们差着辈分,甚至是在才华、思想与精神上,都有着千百倍的差距。

但与他们相同的是,这个人也有着一往无前的、追求梦想的意志,不敢说是否真正到了岁月终了的那一天,他是否还能坚持着一开始的初心。

因为他的路途,仍在继续着。

好,接下来,大概算是我鸭某人创作生涯的一个大型骚操作了:

曾经在江湖上,有这样一个男人的传说。

他热爱创作,用多年时间把自己的人生奉献到创作中去,甚至为了创作而放弃自己的学业…在他休学离开自己大学的一年时间里,他完成了自己两百多万字的长篇著作,然后在返校后,推出了一部记录自己艰辛人生于追梦历程的、励志的传记微电影。

一年后,他直接选择退学,沦为无业游民,并又在一年多后的今天,在他正创作着他的新一篇影评文章时,开始评析起了自己的这部微电影。

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这个男人。

因为这个男人,就是我。

而这部微电影,就是我鸭某人的——《泓鹄》:

《泓鹄》是网络作者泓烧鸭于大学时期推出的一部微电影,由泓烧鸭本人编剧、执导并领衔主演,

该片改编自泓烧鸭本人真实的人生经历,讲述了大学生泓(泓烧鸭饰演)因多年追求写作梦想,而性格变得孤僻怪异,无法与同学们相处,在休学一年归来、融入新群体时变得更为明显。

而在之后的一次录音课上,泓朗诵了一首自己创作于休学时的诗作,从此成功和同学们相互理解,得以友好相处。

以上部分内容摘抄自百度百科。

真的,这部微电影有百科的,因为还是我自己创建、编辑和提交的。

因为是我自己完成了80%的工作,加上这两年来反复看了无数遍,这部片我可以说是背都背得出来的。

所以,我可以用全网最权威的说法、最细致的形式,来评析与解释它。

也许对《波西米亚狂想曲》与《beyond日记之莫欺少年穷》我只能像个唯唯诺诺的、游离于主客观之间的影评人一样,小心翼翼的去发表看法。但是这部片,我想怎么吐槽就能怎么吐槽,谁也没资格说我。

我即是这部片唯一的“主客观统一”,我就是这只“泓鹄”。

影片与现实中有许多不同点,有美化了的部分,也有隐藏了的部分,也有现实残酷得多、而影片没体现出来的部分,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毕竟也没人想知道。

接下来我就从一个主客观统一的角度,来用全网最细致的解读,来评析我自己的这部微电影吧。

为了不涉自卖自夸之嫌,我就先从吐槽说起。

短短十分钟的微电影装不了太多,因此有许多一开始我写在剧本与策划案上的东西,开拍后都并没能实现,也导致了这部片的满目疮痍。

即便是在制作过程中,我都是抱着一肚子火过来的。

自己剪完发表后,也是槽点多到无时无刻不想重拍一次。

直到两年多过后的今天,我仍然对它充满了百分之一千的不满意,无论是我自己负责的部分,还是剧组同学负责的部分都一样。

我就先从我自己的问题说起吧:

首先,正如影片所说,在《泓鹄》制作过程中、我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良好的、与团队沟通并引导的能力,导致剧组成员们(最主要是摄像)并不服从于我,而总是一边吵着一边拍,甚至拍完杀青当天我就把摄像给删了,已经严重到了这个程度。

我在剧本与策划案中提出的要求太高,超出了他们技术所能实现的范围,这也是我此前没能考虑到的。

我高估了自己能力的部分也有,就是那段耍枪舞剑的部分,完全就是个门外汉,就连一开始的晾衣杆都没能玩好。

《让我离开吧》这首诗两次写都是一气呵成的,大概是因为ang是最容易押的韵脚了吧…而且在我看来其实它挺水的,它甚至都不能算作是一首诗,很多地方都对仗不上。

而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我太胖了。

不拍不知道,一拍吓一跳,当时的我、无论何时我都不忍直视。尤其当时还是夏季,我只能往少的穿,把我的肥胖展现得一览无余,可谓是残忍无比…

也许我以后会瘦下来吧,但那就是很遥远的故事了。

影片的画面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几次的穿帮。

我与摄像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大的矛盾,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我对他的技术并不满意,他拍出来的效果,实在太令人眼瞎了。

2分50秒时,两位女同学明明比我先转身离开,下一刻却仍拍到她们的香肩。

3分37秒,重现我刚写完《槊蟒记》时的那一幕,但那太不实际了,毕竟作家专区的后台没法修改,而且也做不到回柳州来拍。所以可以看到,当时那里已经有了《海与梦的彼岸》,而这本书是当年5月20日才创建的…

5分24秒,我在弹钢琴,但跟背景音乐完全对不上。我在弹的是周杰伦《蜗牛》的简谱,而bgm是雅尼的《one man`s dream》,要难得多。

6分45秒,录音室里明明同学们都在,可当我说“今天不唱,今天念诗”的时候,又看到旁边的椅子全是空的。同学们一听到我要念诗,全都瞬移走了。

7分20秒,我开始念诗了,这时候音画开始不同步…

8分35秒,在我正念诗时,拍到掏出手机查看收到稿费短信的那一幕,却看到与短信完全相同的内容出现在我的剪贴板上。

除此外,还有许多许多…

借用徐克在《桃姐》中说出的一句话,“当导演也很苦命啊,拍电影就跟生孩子一样,最重要是守住自己的底线,要不然生出来变生化人了。”

《泓鹄》,大概就是我生的第一个生化人吧。

尽管《泓鹄》制作前后我都是对它充斥着万分的不满,但出奇意外的是,无论是老师、同学还是亲戚朋友,都很少有人指出它的问题所在。

仿佛在他们看来,这部作品很优秀一样。

不过我是不知道,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果是虚伪的,那就当我自作多情吧,如果是真的,那你们可就高估我了。

说完吐槽,接下来就是自卖自夸的部分了。

最明显的一个部分,就是很多同学都注意到的,这部影片的色调问题。一开始是黑白的,但是之后,又来回在黑白和彩色间切换。

看起来没有规律,实际上是有意义的。

除了念诗时的部分、以及结尾外,大家往回翻就可以发现:在影片中,只有我在进行创作时,画面色调会是彩色的,除此外的其它部分,则一律用的黑白。

英语课上则比较明显一点,随着我掏出平板与键盘,画面在逐渐从黑白变彩色。

而在端午节班会课结束后、到录音课开始前,在《one man`s dream》的bgm下,有一段我日常校园生活的混剪,而这里其实也是有意义的。

这里除弹钢琴和在图书馆查资料的镜头外,其余的三段镜头,我走在桥上,我走在教学楼旁的小路,我在食堂创作,这里都把我拍在了很明显的栏杆、篱围之后:

这里要表达的意思就很隐晦,应该没人看得出来,我解释解释吧。

其实就是诗中“囚笼”的意思而已。

不试不知道,一试其实还是挺尴尬的。

写别人的电影都很好写,读者应该也会多,毕竟有共鸣。然而写自己的电影的时候,还以为能更好写,却发现其实是更不好写。

往好的写,是自卖自夸。

往吐槽的写,槽点那么多,吐都吐不完,写太多太长的话,没看过的读者、又根本不知道我在说些什么,完全没有任何共鸣…

其实我这里删删改改了很多字、很多遍…

思来想去,啰嗦一直是我的老毛病,还是不要再啰嗦了吧。这篇文章到这里差不多也要刹车了,也该刹车了。

虽然我没有我的阿仪来陪伴,但我也不该向张弛一样冲下悬崖。因为没有人会记得我,就像我离开天艺后,如同从未来过一样。

所以,我应该还是像拓海一样,认真的驶向自己的梦想才更好。

结语

从三部人物传记片,去思考不同的人们对待梦想与人生难题的态度。

通过这个主题我所能联想到的,所要讲的,也就是今天这三部电影…或者说,这三个人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三部电影当中,弗莱迪、黄家驹与泓烧鸭,他们都位于不同的年代,处在不同的地域,经历不同的人生,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不知道同学们认同其中哪个,理解其中哪个,又不认同、不理解哪个呢?

对于他们的选择,同学们又有何看法呢?

而看完了这篇文章,尤其是已经看过这三部的同学,这时又有何想法呢?

弗莱迪只活了45岁,黄家驹只活了31岁,比起我们周围认识的绝大部分亲戚朋友们而言,他们的生命都太短暂了,宛如一颗流星般一闪而过,虽璀璨耀眼,却转瞬即逝。

现年22岁的我,已经为写作奋斗了七年半。

我不知我还能活几年,不知下一次发病是什么时候、会不会直接带走我,更不知先拖垮我的,到底是我的身体还是我的意志…

至少当前的我,只能选择一脚油门踩到底,踹开录音棚的门燃烧生命放声高歌,继续走下去了。

我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我也不需要回头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允许存在遗憾,但不应该有后悔。就像每次有人问我、或是刷到类似的帖子,说如果有时光机,如果能回到多少多少岁,你会不会选…

而我的回答,永远是“否”一样。

如果让我回到过去,哪怕只是一天前,甚至几个小时前,那我对创作付出的心血,不就都完全白费、付诸东流了吗?

我想大概只有虚度了自己光阴的人,才会在这道问题、这种帖子前后悔,然后选择一个也不可能实现的“是”吧。

我是泓烧鸭。

此致,敬斗志,敬生命,敬梦想,敬自己。

敬freddie mercury,敬queen,敬beyond,敬黄家驹。

——泓烧鸭

——完成于2020年11月18日星期三早晨7时32分,根据地网络生活馆b区108号机(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