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后的第一场雨落了下来,气温渐凉,白昼渐短,西都大学广播站的稿件也丰富多彩了起来,这一切都暗示着,军训已时日无多。
为了给军训画个圆满的句号,裘比轼授意学生会主办的校园杂志《西都风》出一期特刊,展现学员風采,展示训练成果。往年军训结尾都是一场联欢会草草了事,这个出特刊的创意让领导们眼前一亮,充满了期待,这就意味着不能草草了事,奈何《西都风》的编辑们草草惯了,只把任务分摊下去了事。摊到郑能谅头上的是本期特刊的重头戏——小小说一篇。祝班长的理由很充分:“床头书就你最多,日记本就你最厚,文艺气息就你最浓,这任务非你不可!”前两条尚可商榷,但文艺气息这东西就像络腮胡,浓淡一目了然,想藏也藏不住,剃得精光还会留下青印。尽管闷骚诗人阚戚智内心有千万个不服,但这种附带苦差事的虚名不争也罢,他擅长的是诗歌,对小说可一窍不通。郑能谅也懒得推辞,随手编了2000多字交了差,讲的是一名刚从某军校毕业的少年奉命打入贩毒集团内部,为获取贩毒集团头目的信任染上了毒瘾,后来将贩毒集团一网打尽的故事。
稿子在几位舍友手里转了一圈,又转到班长那里,然后呈交小队长,所有看过的人都觉得它充满了正能量,没想到在莫大队长那里卡住了。他把郑能谅叫到办公室,将稿纸甩得哗啦哗啦响,高声质问:“写的什么玩意儿!是不是以为军训要结束了,我们管不到你了,就可以借机报复了?!”
罪名太大,令郑能谅诚惶诚恐:“我,我没这么以为啊,哪有报……”
“那你说!”莫大队长戳着稿纸,“我们军校毕业的同志怎么会吸毒上瘾?你这不是含沙射影地诋毁和丑化我们的形象吗?!”
郑能谅登时傻眼:“大队长,这……是小说啊,裏面的地点和人物都是虚构的,没说是‘西电军校’……而且这故事也不是这意思啊,他吸毒也是为了获取犯罪分子的信任啊!”
莫大队长一听小说原来是虚构的,情绪稍有缓和,再一看郑能谅的神情,不像是说谎,怒气才消了大半,沉默了片刻,威严地提醒道:“没有映射就好,可是你这样写还是不妥当的,要知道,染上毒瘾就代表意志不坚定,这也是个负面的形象,你可以写他顽强抗争、不屈不挠,最终战胜了毒瘾,不是挺好吗?”
郑能谅的心脏猛地一震,缓缓抬起头,眼中闪起泪光:“大队长,那就写成戒毒日记了。”
莫大队长一想,觉得也有道理,就算戒毒成功了也不是多么光辉的形象,便又灵机一动,出了个新点子:“你们这些搞文艺创作的人思路不是很开阔的吗,完全可以从其他正面角度来写啊,比如,你可以写这名同志在军校中培养出一身浩然正气,在卧底过程中掩饰不住内心对毒贩的厌恶和憎恨之情,结果不幸被犯罪分子识破,英勇牺牲。”
郑能谅感到自己正在被这场对话带向荒诞无尽的深渊,痛苦地挣扎道:“可这么写,不是显得他能力不足,当卧底很不专业吗?”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军校毕业生怎么能不专业呢?莫大队长马上又换了个建议:“那你就写他一直隐藏得很好,眼看就要完成任务,不料遭到叛徒出卖才牺牲的。”
郑能谅捂住了有些绞痛的心口,紧皱眉头:“那,那不是影射革命队伍内部有叛徒吗?”
莫大队长一拍大腿,虎目圆睁:“笨!叛徒一定是队伍内部的吗?不可以是他的亲戚或朋友吗?!”
郑能谅已经站不稳了,紧紧抓住桌沿:“可是大队长,那不是又暗示他家庭不和睦或者交友不慎吗?”
维护完美形象真是门复杂高深的艺术,莫大队长也有些为难了:“这……这,总之你自己好好构思一下,反正绝对不允许破坏我们军校毕业生的正面形象!”
郑能谅拿着稿子回去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扯断头发无数,终于改出一个符合莫大队长要求的版本:
男主角成功打入贩毒集团内部,获得了大毒枭的信任,受邀赴宴。酒桌上,男主角与大毒枭的亲信们推杯换盏,不胜酒力。此时,大毒枭出场,见男主角的醉态,问了句“小伙子还行不”。男主角恍惚间意识到来了大人物,便条件反射般从座位上弹起,立正,敬礼,衝着大毒枭高喝一声:“报告首长!没问题!”结果暴露身份,英勇牺牲。
虽然酒量差也是对正面形象的极大污蔑,但莫大队长觉得还算可以接受,毕竟这名卧底同志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有忘记军人的礼节礼貌,不负教诲。
这篇最后定名为《报告首长》的小小说在《西都风》军训特刊上一登出,好评如潮,编辑们一致认为作品讴歌了卧底精英不忘初心的高尚情操,揭露了犯罪分子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弘扬了主旋律,激发了正能量;教官们一致认为作品展示了一名受过良好教育和训练的军校毕业生应当具有的基本素养,反映出作者对《内务条令》的准确把握和熟练运用,强化了纪律意识,巩固了训练成果;而学员们普遍认为,这篇小小说太搞笑了,非常契合喜迎军训结束的心情。
按照裘比轼的计划,如此内容精彩、制作精良、内涵精妙的《西都风》军训特刊定价至少十元,首印至少一万册,全体参训学员每人至少购买一本,费用自付。
许多学员对此颇有微词,班长们就开导说:“人这一辈子能有几次军训?能有几次18岁?最好的青春用在了最有意义的事上,难道不值得留下点回忆吗?这么珍贵的纪念版特刊,只卖十块钱,简直是业界良心哪!难道这一个月的汗水、泪水和战友情,还抵不过这区区十块钱吗?”
学员们一听,谁也不敢当无情无义、没心没肺的道德囚徒,便乖乖掏了腰包。等拿到杂志一看,意外发现了《报告首长》这般有趣的文字,顿时觉得物有所值。众人口口相传,《西都风》的销量自然水涨船高,连高年级的学生们也慕名来买,把裘比轼乐得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