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昱若是应了的话,去了之后,顶多也就是百石俸的小吏而已。
这让一直都在沽名钓誉,等待更好时机的赵昱如何能够满意,又如何能够满足呢?
其实,赵昱的这种做法在东汉王朝的士林当中是常态,这只是一个合格的,且没有太强世家背景的士人的基本操作而已。
事实上,纵贯整个东汉王朝的历史,并不是只有赵昱一个人这么做过。
作为穿越者,在网上看过很多研究两汉时期这种选拔人才的文章,自然知道其中的隐患和弊端。
可以说,是东汉光武帝优待功臣,大肆封赏的做法,直接造成了东汉时期世家的形成,而察举制度却逐渐变成了进一步促进地方世家或者豪族势力进一步发展和扩张的工具。
事实上,在后来世家子弟陈群建立起来的九品中正制,其实就是将之前,从东汉时期便早就已经开始了的被地方势力所操控的人才选拔制度,直接具象化了。
只不过,九品中正制是直接定性了各地已经存在的地方家族的品级,而让那些后进的世家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再前进一步的进步空间。
这对那些已经在地方上建立起来强大势力的世家,一直维持其势力,有着非常大的好处和帮助,这才是陈群被后世人大力称赞其政治能力超绝的根本原因所在。
再后来,陶谦接替巴袛成为徐州新任最高掌管,而且,还是第一任的徐州牧。
一上任,听到赵昱的名声,陶谦便派人征募他,准备任命他为別驾从事,赵昱辞疾逊遁,陶谦又让其亲信吴范亲自到赵家宣布任命书,赵昱不为意动,结果,当陶谦听闻后,准备强权和刑罚处罚对他不敬的赵昱的时候,赵昱不得不应命了,先是成为了陶谦身边的别驾从事,没多久,就成了广陵郡太守。
不过,这里又有一个蹊跷之处,那就是,陶谦居然举荐赵昱为茂才。
看看,赵昱的两次应命为官,都是上官逼迫所致,而且,还都是先提高了身份,才当的官,第一次成为了琅琊郡的孝廉,第二次成为了陶谦成为徐州牧之后,向朝廷举荐的第一个茂才。
针对赵昱这个人,看他后来在乱世当中的表现,便可以看出,相比于同样被世人视为志大才疏,言过其实的代表的孔融,在金珏的眼中,他才是这两个成语最为经典的表现人物。
陶谦识人不明不是第一次,他任用丹阳人笮融为下邳国国相,并且,坏专门负责将下邳、彭城和广陵郡辖下各属县的粮食转运到徐州刺史部的治所所在的郯县。
结果,笮融得到三郡的粮食和各封国进献给州牧的贡品之后,并没有将之转运到郯县去,而是选择中饱私囊,据为己有了。
而陶谦居然对笮融的这种行为视而不见,任由他在下邳国境内肆意妄为。
后来,第一次徐州大会战,曹操的兵锋直指徐州的权利中心,陶谦手下的兵将如同纸糊的一般,兵败如山倒。
徐州全境如同惊弓之鸟一般,笮融这个时候害怕受到陶谦的牵连,被曹军消灭,故此,他率领着自己的部众和辎重,连男女在内总共一万多人,向南逃窜,最先肯定进入的就是广陵郡。
这个时候,关于赵昱如何应付笮融,有两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