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整顿
两人闻言, 神色皆是一凛。傅煦看了裴清殊一眼后, 问向公孙明:“你可知道……他们是怎么说的?”
“我父亲自然是支持十二殿下的, 只是皇上似乎还是没有下定决心。父亲碍于身子原因, 也说不了太多话……你们放心, 等他有所好转之后, 我会再细细询问父亲的。”
裴清殊忧心忡忡地说:“公孙大人的病当真如此严重么?”
“父亲这病来的蹊跷, 可皇上派来的太医瞧过了,我娘亲也看过了,都说父亲不是中毒, 只是身体虚弱,说不上来是什么病。”公孙明苦笑了一声道:“所以我父亲总说,他这是报应……唉, 可能这就是我们公孙家的命吧。听说祖父和曾祖父, 都没有活过半百……”
裴清殊宽慰他说:“你也别太过于担心了,我看公孙大人平日里身体挺好的, 可能只是劳累过度, 休息一阵子就好了呢。”
公孙明点点头道:“但愿吧。”
裴清殊犹豫了一下, 问他:“我们若是过去探病的话, 会不会打扰他休息?”
公孙明摇头道:“不会, 想来父亲也有些话想和殿下说。只是今日怕是不行了,再过几日吧。”
裴清殊听了, 理解地点了点头。
……
尽管这几天时间里,他们几个为了公孙越的身体状况颇为担忧, 不过没过多久, 宫里就传来了一个好消息——皇帝终于硬气了一回,同意了裴清殊有关官学整顿的提案。
这次整顿的主要目的,就是将那些吃朝廷闲饭,但却不好好教课的夫子们给处理掉。
新政策实施之后,无故旷课,或每个月请假次数超过三次的夫子,将被停薪。如果下个月再犯,则被停职。每次请假,也要扣去一部分的俸禄。这样一来,那些夫子们就不能因为自己备考等原因,而轻易地把学生们丢到一边了。
其实裴清殊知道,这些夫子不好好教课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自己还没有放弃科举考试,在官学上课只是为了混口饭吃而已。所以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现象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还有打算继续考进士的老师全都换掉。
可他若是这般釜底抽薪的话,必定会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的反弹。所以裴清殊采取了相对温和的手段,只是先严格要求他们保证上课时间。不过从今以后,官学招收老师和学生的标准也全都变了。
以前只要是个举人,找些门路就可以来到官学任教。现在则要通过两重考试,试讲过后,通过当地官府和学政的检验,才能成为官学的老师。
不仅如此,成为老师之后,每个季度还要进行考评,由学生们为老师匿名评分。若是分数太低的话,则会有被辞退的风险。若是连续两次都排名最末的话,则直接被辞退。
这样看来,夫子们的压力自然是大了不少。不过和过去相比,官学老师的福利也有所提升。
过去,为了培养人才,大齐的所有官学都是免费的。不过现在,学生们想要进入官学的话,需要交一笔学费。这样一来,授课老师们的薪资便有所提升。
虽说现在的官学收取了一定的学费,不过这笔费用远远低于一般私塾所需要交纳的束脩。而且有了廪生制度改革在前,就算是最贫困的学生,只要成绩还不错,用朝廷发放的银米就足以让他们在官学读书。
如果是没有抢上廪生名额的贫困学生,还可以担任助教,以劳动来抵消自己的学费。
至于官学优于其他私塾的地方,就在于另一项新政策——以后每个月,当地官府都要派一名进士,到官学讲一天的课。
不管私塾的夫子教得再好,没有进士的指点,考生们到底还是雾里看花,摸不透科举考试的精髓所在。
若是能得进士指点,哪怕只是短短一日时间,所能取得的进步都是十分惊人的。
所以说,新政策实施之后,不愁官学的学生人数会比以前减少。恰恰相反,为了防止报名人数过多,还要单独举行入学考试筛选生员。
裴清殊他们根据大同府的官学规模测算过了,一个府级的官学,如果想要保证教学质量的话,最多可以同时容纳三十名秀才。
因此,排名前二十五的考生可直接入学。剩下的五个名额,则由排名前五十的考生根据自身家庭情况争取。
因为这些没有挤入前二十五名,还想进入官学的考生,需要额外交一笔钱,用于官学的建设。根据各省的经济条件,富裕一点的省为八十两银子,一般的省为六十两,贫困省则为五十两。
当然,每个地方的情况不同,官学所能容纳的学生数也是有所不同的。所以裴清殊提议,让各地官学的负责人上书朝廷,说明自身目前的情况,再根据当地的状况决定招收多少学生。
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官学有上百所,统计起来难免需要耗费一定时间,这也是之前三皇子他们不愿意去碰官学这一块的原因之一,因为实在是太麻烦了。
不过裴清殊心细如尘,并不怕所谓的麻烦。他就怕自己整天闲着,没有事情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