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李国藩当初能够被穆书记纳入视野,还真和他参加乡镇长考试取得的优异成绩及那篇完成很好的文章有关。当然还有一个决定因素,就是李国藩是乡镇干部,还是一名孤儿,没有进入到县里任何派系的势力范围,属于可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可画最新最美的图画那个类型的。百年树人,培养出这样一个人,没有意外,一生都会是对自己最忠诚的人。因为,自己是简拔他的恩人。而起于毫无后台的基层、又具备发展潜力的人,也是自己着意寻找、栽培的对象。官场需要强劲的后台,也照样需要忠实的追随者。
穆书记之所以没有把面试直接当做答辩,是有着深层考虑的。本来面试也要淘汰两到三名候选人,让七到八名候选人进入到自己亲自命题撰写文章然后进行答辩的范围,考验候选者的应变能力并观察其基层工作的经验。后来,穆书记发现十名候选人都不错,就改变了主意,全让他们在面试时过了关,进入答辩。
李国藩这几样都过了关,并且成绩是十人当中的佼佼者。但穆书记在常委会上否决了让李国藩出任乡长的提议,常委们还感到很诧异:按成绩录用是穆书记亲自提议的,怎么自己还否决自己呢?县里年轻如李国藩一般年纪的正科级也不是没有,李国藩出任乡长也算是名正言顺。穆书记到底安的什么心思?
不久,谜底揭开了。原来,穆书记相中了李国藩,要放到身边培养。并且按部就班升迁,不拔苗助长。
穆书记确是看好李国藩。他的心中也有一个愿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自己在临泉做一任县委书记,除了要为临泉留下不灭的政绩之外,还要培养几个能把自己事业发扬光大的人才。什么是不朽?用文正公曾国藩的话说:既要建功立业,还要火尽薪传。三十多岁已是一县主官、并且后台强大、前程无量的穆书记知道自己未来的路还很遥远。此时,识英雄于末路、拔豪杰于草莽是建立将来属于自己力量的最佳时机。自己蒙白省长简拔成为百里诸侯,如无极特殊的意外,一生头上都要顶着白氏烙印。那么,自己简拔的呢?没有意外,不也顶着穆氏烙印吗?
穆书记还深信一点,事业必须后继有人。他对毛主席十分赞服的晚清重臣曾国藩曾下了一番功夫进行研究。除了其他丰功伟业外,对曾国藩在培育人才上结的硕果大为赞叹。他的门下真是人才济济。连最不服气他的左宗棠最后也得承认在知人之明上,自愧不如。李鸿章出于他的门下,而袁世凯又是李鸿章简拔起来的。事实上,他们也直接或间接成了晚清的掘墓人。
所以,穆书记发现李国藩后,心里没来由地联想到曾国藩。发现李国藩悟性很高,稳健踏实,就下了一个决定:不能破格提拔他,这样会拔苗助长,不利于今后的发展。而且,不知这个年轻人身上还有那些需要打磨的毛病,放到身边好好观察一番再说。
这样,李国藩才进了县委办,成了穆书记的秘书。
对李国藩越用,穆书记越觉得顺手。作为省长的前任秘书,穆书记深知秘书工作的重要和艰难。这个岗位级别不高,但比级别高的一些领导活动的余地和空间都大。他的工作是假借的,幕后的、潜在的、机密的,还带有辅助性、中介性、被动性、服务性。既要定位准确,又要超前思维,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很好的文字功底。干的要到位,但绝不能越位。做好了着实不易。
如果李国藩仅仅是低眉顺眼、很好地完成交办的工作,那穆书记也只是用着顺手而已,等积累到一定程度,适当外放,独当一面,也就算领导尽了心力,没让手下白伺候一场。
可现在李国藩在穆书记眼里的地位,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秘书了,甚至都产生了向白省长推荐给他去做秘书的想法。只是因为省里风云变幻,才熄了这个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