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一章(1 / 2)

桓侯再生 知宇之乐 1980 字 3个月前

“得山越为用,非但可增兵添户,更可引其为援、助主公平定会稽!”徐庶接着二哥的话,笑着说道。

“话虽如此……”大哥点了点头,沉吟着说道,“但山越为孙氏征伐过甚,越、汉之间积怨已深。今日他等虽然意欲借助我军之力、抗衡孙氏,但却未必会轻为我所用……”

“要使山越为主公所用,说易不易,说难却也不难……”徐庶淡淡一笑,从容说道。

“元直的意思是……”大哥眼睛一亮,饶有兴致地询问道。

“欲平越族为我所用,无非就是这三步……”徐庶淡然说道,“第一,摄其志;第二,服其心;第三,使向汉!”

“请元直细言……”二哥微捋长髯,沉声说道。

“异族之人,敬勇士,尚武力。故而,想要收服他们为我所用,通常第一步便是以武力震慑其志,使他们不敢妄生异心,谓之‘摄其志’;但是仅以武力慑服,只能治标,不能治本,长此以往甚至可能加剧汉夷矛盾,进而导致更为激烈的反抗,山越之于孙氏正是明证。所以,更为关键的下一步——攻心!以恩、惠、情等诸般手段‘服其心’。而今,那会稽山越族长之子向主公求援,正是一个绝佳的‘施恩予惠、动之以情’的良机,反正我军将来也是要进袭会稽的,答应了山越的要求,其实正是一举两得……”徐庶从容不迫地和声分析道,“至于第三步‘使向汉’……”

“同化!”我笑着接口说道。

“同化?!”徐庶似乎没有听说过这个词,略感讶异地将我的话低喃了几遍后,方始恍然,点头说道,“将军这个词倒是颇为贴切。以我大汉之语言文字、风土人情、农耕习作濡染山越族人,如若顺利,一、二十年之后,越人即是汉人,何复有山越之称?”

“大哥、二哥!元直所言极是,这三策如果施行得力,当可收奇效!”我点点头,首先认可了徐庶的方案——不得不承认,徐庶的“三管齐下”之策,正是收服山越、甚至是其他异族的最好方法。在原先的历史轨迹中,诸葛亮平定南中、陆逊平抚山越基本上就是这样做的。看来,像诸葛亮、陆逊、徐庶这一等级的智者,基本思考问题的方向都是一致的。当然,真正施行起来,难度肯定是有的,前面两步还好说,第三步没有一、二十年恐怕是难以奏效的。

想到陆逊,我不由得有些牵挂起吴郡的叛乱来。以魏延和陆逊联手,平定区区的富春叛乱自然不成问题,真正令人操心的是会稽吕岱的兵马。虽然会稽能够出动的兵马应当有限,但吴郡我军的军力却更是捉襟见肘。也不知战事究竟进行得如何了?魏延这小子勇略兼备,以他的身手,即便战事有所不利,脱身应该没问题。但几乎不通武艺的陆逊,却是让我担心不轻。如果要在陆逊和吴郡之间做出选择,我倒是情愿选择陆逊。

“大哥,元直之言可行!”二哥也点头说道。

“恩……”大哥微微颔首,转头对我说道,“就照元直之策行事,三弟,此事就要交于你了!”

“大哥放心!”我笑着点头应道,“但暂时恐怕还不能对会稽动手。一则是因曹贼威胁的缘故,二则庐江、丹阳两战中,军力折损不轻,需要休整补充兵员。”丹阳、庐江两战之中,我军折损了7000余人,比起江东军虽要少得多,但对我军而言,却也是相当大的损失了。

“三弟,需不需从寿春调拨些士卒与你?”大哥关切地询问道。

“大哥,寿春兵力本不雄厚,又临曹军三面威胁,不宜再外调兵马了……”我摇了摇头,说道,“我准备在丹阳募兵,重建丹阳精兵。”

“丹阳初平,民心未复,若强行征召百姓入军,恐于安定郡治不利……”徐庶斟酌着提醒说道,“不知将军有何妙法?”

大哥、二哥亦知徐庶之言在理,皆将目光转向我。

“非是征,而是‘募’!”我笑了笑,回答说道,“我要让百姓主动入军!”

“三弟想怎么做?”大哥感兴趣地问道。

“其实很简单,但要得到大哥同意才行……四字以概——以利驱之”我笑着说道,“我想请大哥颁佈一道募兵令——凡户有青壮两人者,出一人入伍,则免赋税三年;凡户有青壮三人者,出一人入伍,则免赋税一年,出两人入伍,免赋税三年……以此类推,但每户必得留青壮一人在家。若家中只有一青壮,则不得入伍,以免绝嗣。豪族大户另有他法:凡出青壮家兵250人,赋税三年减半,并可择其族中有为者一人任军司马或是县尉;凡出青壮家兵500人者,赋税五年减半,并可择其族中有为者一人任军都尉或是郡中椽吏。”

“将军此策既可募到兵员,又不妨主公名声,确是良谋……”徐庶先是点点头,随即又提到了一个“弊端”,“但这样一来,丹阳将来几年的税赋必然不减……”

“若无兵员拱衞土地,又谈何赋税?”大哥笑着摇了摇头,和声说道,“当务之急,是征募兵员以抗曹、孙,钱粮等物依靠其余三郡的赋税、库存以及子仲(糜竺)商会的臂助,应当还支撑得住……三弟,明日我便予你《募兵令》。”

“多谢大哥!”我点头说道。

……

柴桑,都督府偏厅

周瑜与鲁肃二人各据一张小酒桌,对面而坐。两桌之间,一个精致的炭盆中火蛇鲜活地跳跃着,映得周、鲁人脸膛通红。

“子敬,请……”周瑜举起手中酒爵,敬向鲁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