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海上机场(2 / 2)

华夏春秋 闪烁 4696 字 3个月前

第一种新技术就是成功的解决了电磁炮用于实战的技术难关。说白了,这就是材料方面的问题,因为所有研究电磁炮的国家都遇到了一个拦路虎,就是电磁炮严重的烧蚀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话,电磁炮就绝对无法投入到实际的使用中来。当然,归根结底,这还是材料的问题,因为当电磁炮发射炮弹的瞬间,两个导轨之间有数万,甚至数十万安培的电流通过,这将产生严重的电烧熔,一般的材料根本就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所以,只有研制出一种新的低电阻,耐超高温,同时热变形非常小的材料,才能够让电磁炮具备实际的使用价值。而在这一技术上,中国的科研人员成功的取得了突破,现在已经调配出了一种新型合金,能够在电磁炮所需要的条件下工作。只是这种材料还需要继续完善,但是这已经让电磁炮的发展取得了一个巨大的进步。

当这种新材料制造的第一门203毫米口径电磁炮送到海军的火炮实验场的时候,实验人员惊奇的发现,这门电磁炮在发射45公斤级弹药的时候,初速竟然能够达到每秒3000米!而这还是初步的实验结果,如果在相关的技术方面能够继续取得突破的话,相信制造出初速达到每秒5000米以上的电磁炮也不会有多大的难度!当然,通过改进炮弹的外型,并且使用最新的弹道技术,就算不使用增程弹,其射程也能够达到150公里,这已经超过了美国研制的电热炮的射程!最后,这些研究人员根据已有数据,对460毫米口径火炮得出了计算结果,使用普通炮弹的射程能够达到250公里,如果使用现有的火箭增程弹的话,射程将超过550公里!即使与现在的反舰导弹做比较,这一射程也一点都不短,而且因为炮弹大部分时间是在大气层外飞行的,所以速度自然比导弹快了许多。这就为新式战列舰的主炮奠定了火力与射程的基础!

另外一项技术突破,仍然是电磁炮方面的。与普通的火炮不一样,电磁炮依靠并不是化学能将炮弹发射出去,而是依靠瞬间的强大电能,赋予炮弹极高的初速,将炮弹发射出去。这一来,显然就需要一个巨大的电能储备器,并且能够在短时间能将储备的电能释放出来,同时补充电能的时间也不能太长。当然,最好的选择就是更好的蓄电池,而在蓄电池的材料技术没有得到解决之前,就只有考虑别的方法了。而这次,中国选择了与西方国家一样的技术,即飞轮蓄电技术。通过永磁设备,将电能暂时以动能与势能的形式储备下来,在使用的时候,再通过永磁电机,将储备的机械能迅速的转变为电能。当然,这一技术的关键仍然是材料。因为要想让储备的动能足够多,而储能设备的体积又足够小,就只能让飞轮的转动速度更快。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哪怕是产生一点点摩擦,都将烧毁电机。所以,无摩擦轴承技术是一个难关。同时,永磁电机也是一个难关,这类永磁电机绝对不是潜艇与舰艇上的那种,要求更高,并且要求能够在瞬间承受巨大的电流冲击。而这是解决电磁炮具备实战能力又一个关键技术。各大国都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与物力,希望能够尽快的取得成果,让自己的电磁炮具备有实战的能力!

中国在这方面确实是后来居上,这大概也与中国在这方面的投入有关吧,毕竟每年数千亿的研究经费不是拿来白花的,如果搞不出一点成果来,恐怕很难向人民交代了。在2010年初,中国就已经制造出了体积只有1立方米左右,能够瞬间输出25兆焦的储能设备。而一门120毫米口径坦克炮发射炮弹时的动能大概是10兆焦,460毫米火炮发射时的能量大概也就45兆焦左右。也就说,只要将两台这中储能设备联动,就能够为一门460毫米主炮提供足够的发射能量了。

这两种技术上的突破,对中国海军带来的变革是非常巨大的。当2015年,中国的第一艘“太湖”号战列舰完成了改装工作,装备了9门460毫米电磁线圈炮的时候,在第一次全威力射击实验中,所发射的一发火箭冲压增程炮弹的射程就达到了850公里!而这比当时任何一种反舰导弹的射程都要远。而且炮弹飞行850公里的距离,只需要120秒左右,这也比任何一种导弹都要快!当然,这还是初始阶段的成果,其改进与发展潜力是非常巨大的。而当战列舰主炮的轰鸣发射时的轰鸣(其实是炮弹高超音速发射出去时产生的音爆)再次成为海战中最壮观的场面时,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当然,中国并没有放弃对航空兵力的研究,因为相对来讲,航空兵力的作战距离绝对是战舰主炮所无法比拟的。而当航空技术取得突破,特别是反舰导弹的技术取得了突破,产生了质的飞跃之后,中国放弃战列舰,再次发展航母时,并没有比别的国家落后多少。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现在说来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相对于中国与美国积极的改革行动,欧洲人在发展海军的道路上,就走了不少的弯路,很多时候都是借鉴着这次海战的经验在对海军进行补充与发展。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欧洲没有办法迅速的完成统一,而各个国家都要依靠各自的实力,来决定自己海军的发展方向,而不可能将欧洲的力量联合起来进行发展。自然,在海军的发展道路上,欧洲走的路比谁都曲折。但是,当欧洲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将所有力量置于同一个政府的领导下的时候,欧洲强大的技术实力就体现了出来,所以欧洲的后劲还是非常强大的!

“海洋”号的沉没,不但对英国的打击非常巨大,同时对欧洲的打击也很大。特别是法国,这时候已经认识到了潜艇带来的巨大威胁,前面的几次海战中,欧洲联合舰队的损失几乎都少不了阿根廷潜艇的份,而且那还仅仅是常规潜艇,如果阿根廷拥有核潜艇的话,恐怕后果将不堪设想了。基于这一情况,欧洲各国,特别是英法两国,几乎同时开始研制新的核潜艇,同时德国与意大利也加入了研制核潜艇的行动中来。最后,在2011年的时候,英法德意西五国决定联合研制新的攻击型核潜艇,而这一型核潜艇的主要作战任务,就是反潜,为舰队提供安全的海下反潜屏障!

这是欧洲国家第一次联合起来研制核潜艇,同时也让德意西三国成为了新的核潜艇拥有国。当然,在整合了欧洲先进的潜艇技术,特别是有德国这个有着丰富潜艇建造经验的国家加盟之后,新研制的这一型核潜艇的性能是非常优秀的,甚至大大的超过了中国的095,以及美国的“弗吉利亚”级,成为了21时机20年代最先进的核潜艇。当然,也正是因为欧洲国家的“积极”行动,彻底的将所有大国都带进了新一轮的军备竞赛中来。因为美中两国是绝对不训育有比自己核潜艇更强大的对手存在的。所以,中国在2015年,即095服役还不到7年的时候,就开始研制新的097级攻击型核潜艇,而美国也在2013年,也将“弗吉利亚”级的后继艇的定单交给了海军造船厂,加入到了这场旷日持久,而且耗费巨大的军备竞赛中来。

出了潜艇之外,欧洲国家最重视的还是水面反潜舰艇,因为在马岛战争中,已经证明先进的水面反潜舰艇,是潜艇最大的威胁,甚至比反潜巡逻机的作战能力还要强大,因为反潜舰艇可以与敌方的潜艇磨下去,而反潜飞机却不行。所以,在2014年,英国的24型护衞舰,法德意三国联合研制的新型护衞舰都展开了建造工作。而这无疑又推动了这场军备竞赛的发展与深化。

而在海军航空兵方面,欧洲出了动手建造新的大型航母之外,同时也将英国的“海上移动基地”纳入了海军新装备的序列中来。正如美国的分析一样,如果仅仅是低强度的海战的话,这种能够为轰炸机提供支持的海上基地的打击投送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是现在的航母所不能比的。但是欧洲人也正是在这个方向上走了弯路。谁都知道,对任何的武器系统来讲,生存能力都是第一位的,只有在战斗中生存下来,才能够打击敌人,如果连生存都做不到,那这样的武器装备还有什么用呢?所以,当欧洲后来也放弃了这种生存能力脆弱的超级航母的时候,才让这种怪物级别的战争机器从海战中消失了。

出了美中欧三方之外,还应该注意俄罗斯海军的发展方向。毕竟,俄罗斯是一个有着大国基础的国家,也是一个有大国野心的国家,更是一个在努力奋斗,时刻准备重登大国舞台的国家,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忽略掉俄罗斯的存在,不然就会犯下严重的错误。

虽然,现在俄罗斯海军仍然在为怎么处理那么多前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核潜艇而犯愁,但是俄罗斯人并没有放弃对新式武器装备的研究。特别是在俄罗斯传统强项的潜艇方面,俄罗斯一直都在努力的维持着发展与进步,保持着自己的技术优势,同时拉近与别的大国之间的差距。

相对于中美欧三国在海军上的巨大投入不同,俄罗斯在海军的投入并不是很多,毕竟,俄罗斯是一个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他们自己的资源就能够支持国家发展了。另外,俄罗斯同时受到了东西两个方向上,来自陆地的威胁。所以,在所有俄罗斯的领导人心目中,陆地上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而海洋,并不是他们的主要方向。当然,这也是俄罗斯人陷入困境之中的思想,谁也不会忘记彼得大帝的那句话。但是,正因为俄罗斯因为自身的问题太多,所以错过了这次发展的机会,而当他要想在海洋上与别的强国展开竞争的时候,就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境地中。

其实不用说中美欧三大海军,仅仅是一个日本就让俄罗斯头痛了。在第二次英阿马岛战争十多年后,当日俄因为北方四岛的归属问题而爆发战争的时候,俄罗斯终于尝到了不重视海军发展的苦头,而当他再想发展自己的海军时,却再也没有机会与能力来追赶前面的领跑者了!

“海洋”号的沉没,对全球海军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在当时还并不明显,因为紧接着的一段和平时期,并没有机会让中美欧三方来检验自己海军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但是,当战争再次爆发的时候,“海洋”号给众多国家的启發表现出来时,大家才认识到,其实海战的革命从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当然,现在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这裏的,而是继续关注着这场海战!

因为失去了三艘主力航母中的一艘,现在欧洲联合舰队的主要防空能力都压到了两艘法国的航母身上。“戴高乐”号与“密特朗”号虽然能够为舰队提供足够的防空力量,但是却无法为攻击机部队提供护航力量了。所以,欧洲联合舰队也降低了攻击强度,以小规模的攻击来打击马岛上的阿根廷军队。同时,让潜艇部队深入到了马岛与阿根廷本土的航线上进行破交作战,限制阿根廷向马岛输送更多的部队,以及作战物资。当然,空战还在断断续续的进行着,而阿根廷空军的力量也正在被逐步消耗掉!

在欧洲联合舰队继续在战场上对阿根廷军队保持在有限的压力时,欧洲内部,也开始为补充联合舰队的作战能力而努力着。

在“海洋”号沉没两周之后,英国的“海上移动基地”的最后一个舱段也完成了舾装工作,由一艘转用的30万吨级超大型驳船运到了阿森松岛附近海面。按照计划,5个舱段将在这裏完成对接与组装工作,并且进行战前的测试,然后就将投入到战斗中去。

为了保证“海上移动基地”有足够的打击力量,欧洲人再次联合了起来。英国空军派遣了120架EF2000战斗机,部署到了这一基地上,而德国也派遣了120架EF2000战斗机,意大利出动了80架EF2000战斗机,西班牙出动了60架同类战斗机,而法国更是派遣了120架空军使用的“阵风”战斗机。一时间,这个“海上移动基地”上至少部署了500架作战飞机。而按照设计的战机携带量,还有120架的空间。而英国人是打算再部署一部分运输机到这裏来的,因为这些战斗机提供的打击力量已经足够了,而接来的登陆作战,将需要数量巨大的运输机。所以,这部分力量也是不可欠缺的!

直到这时候,阿根廷人的考验才到来。而当他们的将领拿到中国与美国分别送来的衞星侦察情报之后,阿根廷人也认识到了危险。即使倾其全国之兵,恐怕也难以与这么强大的空中力量对抗。所以,此时阿根廷只有全力防守,即使无法对欧洲联合舰队发动打击,也要保住马岛的制空权,同时期望在地面战斗中,给欧洲军队带来不可承担的伤亡,以此让欧洲人放弃军事行动!只是不知道,阿根廷的这个计划能够实现吗?而在没有空中优势的情况下,阿根廷军队能够坚持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