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九州岛一战,彻底的改变了战场上的局势。在最后阶段,虽然中日战列舰舰队之间的决战草草收场,因为日本舰队已经丧失了制空权,而中国舰队还有能力发动新的空中打击。最后,日本战列舰舰队提前撤离了战场,由空军为其断后。而中国舰队也因为损失巨大,加上日本空军带来的巨大威胁,放弃了追击行动。海战,在11月7日21点左右收场了。
这场海战中,中国损失了两艘战列舰,5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其中,两艘战列舰是在遭到了日本潜艇的鱼雷攻击之后沉没的,而另外的巡洋舰与驱逐舰大部分也是在负伤撤出战场的途中遭到了日本潜艇的鱼雷袭击而沉没!出了11艘主力战舰战沉之外,“黑龙江”号航母遭到了重创,飞行甲板挨的那枚导弹彻底的破坏了航母的机库,同时让航母失去了持续作战能力。原先判断伤势并不重,但是驶回港口之后,才发现支撑航母飞行甲板的承力结构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而多半原因是没有及时修理,仍然在继续起降作战飞机造成的。而这种伤,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才能够修复。另外,“色林错”号战列舰挨了几发炮弹,至少需要维修好几个月。但是不管怎么样,中国舰队的主力战舰基本上都生存了下来,而且并没有遭受到多大的损失!
日本舰队的损失就非常巨大了,参与海战的6艘战列舰全都受了伤,虽然大部分是由海军攻击机的导弹造成的,伤势都不算很重,受伤最严重的“武藏”号也只需要维修一个月便能够重新参战了。但是,日本的航母舰队却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参战的八艘航母都受到了打击,其中3艘航母战沉,其中一艘是被海军攻击机击沉的,而另外两艘都是在撤出战场的时候,被埋伏在其航道上的中国核潜艇干掉的!另外,参战的21艘巡洋舰被击沉了12艘,另外还有5艘遭到重创,至少在3个月内难以参加作战行动。驱逐舰的损失最小,只有5艘战沉,另外的也没有受到多大的伤害。
这些,都是中日公布的作战损失公告中的数据,但是,还有一条没有公布,那就是双方潜艇的损失。根据后来查阅双方的战争记录,在这场海战中,中国至少损失了3艘核潜艇,而且还有两艘核潜艇遭到了重创,却奇迹般的回到了港口!而日本则至少损失了7艘常规潜艇,另外还有多艘潜艇“失踪”!
可以看出来,中国在这场海战中算是胜利了,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中国的胜利是很勉强的,而且在这之后,中国海军舰队必须回到本土港口,进行改进与维修,在这场海战中暴露出来的巨大的问题,让中国海军发现了自己战舰的致命缺点!
首先,是战列舰的主炮威力严重不足!虽然,中国战列舰的射程能够达到900公里以上,甚至在发射最新式的增程炮弹时能够达到1100公里。但是,在射程超过了700公里时,必须使用火箭增程弹,而这种炮弹根本就无法击穿日本战列舰的主装甲,且命中精度很低!原本,中国战列舰的主炮是能够对付“大和”级战列舰的,而且能够在850公里左右打击“武藏”级战列舰,但是,在战争期间,日本已经加强了这两级战列舰的装甲防御能力,而且还新建了“陆奥”级战列舰,乃至更变态的“金刚”级战列舰。这些都是中国战列舰主炮无法对付的。这个问题已经变得相当严重了!
这次海战之后,中国立即加快了新一代460毫米见跑的研制工作,同时也发动所有力量研究新式炮弹。很多人肯定会怀疑中国为什么不发展更大口径的战列舰主炮,这就要从中国海军对战列舰的主要用途上来说了。首先,中国不将战列舰作为海战的决定性力量使用,在分配到战列舰的任务中,对地打击与为航母提供最强大的防空掩护,是战列舰最重要的两个任务,而参与海战,只是战列舰的次要任务。而且,根据中国当时掌握的炮弹技术,足以在460毫米口径上发展出一种威力更大的炮弹了。最主要的是,中国至少有10万发460毫米口径的炮弹储备,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自然不能够浪费了!当然,新式战列舰的研制工作也加紧展开了,在确定了将“色林错”级战列舰的后两艘,即“纳木错”与“扎日南木错”号战列舰的排水量增加15000吨,其中就有一部分是为安装新式主炮留出的空间。同时,新一代的“喀纳斯湖”级战列舰加快了研制进度,海军部也下达了新的设计技术指标。首先,这种战列舰需要能够对抗日本战列舰540毫米主炮穿甲弹在400公里距离上的打击,以及对抗日本反舰导弹的打击,另外必须加强水下防御能力,对抗533毫米鱼雷250公斤雷头的打击。同时,战列舰至少要装备9门460毫米主炮,携带能够持续作战半年的物资。另外,速度必须达到55节以上,在不降低其他技术指标的同时,必须增加一条指挥通道,具备在没有更多支援的情况下,依靠航母侦察机的有限情报,对900公裡外的目标进行精确打击!而设计部门拿到这些技术要求之后,原先计划的45000吨的排水量根本无法为满足海军的要求提供足够的空间与容纳能力!最终,海军放弃了部分次要要求,在保证满足主要性能的前提下,答应了将排水量增加到65000的要求。而从此,中国也走上了发展超级战列舰的道路!
当然,发展新型战列舰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提高战列舰的打击能力,还要提高战列舰的防御能力。两艘“太湖”级战列舰遭到日本潜艇几条鱼雷袭击就沉没的事情,对中国海军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在新一代战列舰的技术指标中,增强抵抗鱼雷打击的能力,放到了第三重要的位置,成为了重点要求之一。而在“喀纳斯湖”级战列舰增加的2万吨排水量中,至少有5000吨是为了增强战列舰的水下防御能力而多出来的。同时,改装现有的战列舰增加的排水量中,也至少有一半是为了增加战列舰的水下防御能力!
海军第三大问题是海军攻击机的作战半径问题。现在,中日双方的战列舰主炮的射程都在迅猛增加,而根据美国海军21世纪第5期发展计划(2050年到2060年),将准备建造一种主炮射程接近1500公里,能够部分取代现在的巡航导弹战舰的新式战列舰。可以看出来,这些战列舰不仅仅是为了对地打击而存在的,如果得到战列舰的主炮射程超过了航母,那航母在海战中的优势将当然无存。为此,每个重视航母的国家都在尽力的提高着攻击机的打击距离。而中国新一代攻击机的最大作战半径达到了1800公里,但是实际上,很少在这个距离上发动攻击,因为现在情报系统还跟不上。而现在,中国海军要求一种作战半径能够达到2500公里,即使是在满载的条件下,不借助任何空中加油帮助,也能够对1500公裡外的目标进行打击。显然,要满足海军的需要,要么在现有的攻击机上进行改进,但是改进的余地并不是很大,要么就是研制新的攻击机!
同时,海军航母抗打击能力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虽然航母本身的生存能力是非常强大的,但是,在遭受打击之后,航母的作战能力就将受到巨大的损失,这点,远不如战列舰。所以,提高航母抗打击能力,即在遭到打击之后,仍然有持续作战的能力,那么,就不仅仅是改进所能够达到的了。很快,中国新一代航母“嘉陵江”级的首舰在江南造船厂铺设了第一块龙骨!
这是一种全新概念的航母,中国在这种新式航母上的研制工作已经持续了十多年,因为涉及到太多的新技术,特别是很多技术本身并成熟,所以研制进度并不是很顺利。在2040年,第一次完成了设计工作,但是在经过海军部的审查之后,发现这种设计中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随即设计被打回,工程师们不得不从头开始,按照海军的要求从新开始设计。到战争爆发之时,第二次设计也基本上结束了,原本将在2045年中就开始建造,但是后来因为海军战舰在海战中遭受到了不小的损失,大量战舰需要维修,这让造船厂被迫暂时放弃了建造新航母的计划。而在这次海战之后,海军造船厂的生产能力也扩充完毕,而在接到了海军的新要求之后,新一代航母在设计上做了一定的改进之后,立即就开始建造了!
“嘉陵江”级航母一该以往航母斜角甲板的设计,改为了两条并行的,且有一定夹角的主甲板,同时在航母首端专门布置了一条起飞甲板。乍看起来,像是一左一右将两条斜角甲板布置在了岛式建筑两边一样。但是,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按照海军的设计要求,这两条甲板其实都是主甲板,虽然这增加了航母的体积,也增加了航母可能遭受打击的面积。但是,这却提高了航母的甲板面积,能够同时让更多的战机起飞,也能够携带更多的战机。更为重要的是,航母在受到攻击之后,其持续作战能力得到了保障。另外,甲板下的两个机库是分割开来的,中间布置了三道防火,防爆炸的密封门,平时门是开启的,但是在战斗时,这三道门都处于关闭状态。
按照这一设计,航母的排水量达到了15万吨左右,比“黑龙江”级航母整整高出了3万5000吨。因为使用了大量的自动化设备,而且增加了各部分的亢余度,所以其人员编制数量并没有增加,抗打击能力却大大的提高了!而提高航母甲板面积,以及机库面积,让航母能够携带体积更大的作战飞机,以及更多的战机。按照海军编制,“嘉陵江”级航母在战时可以携带至少120架作战飞机,同时机库是按照新一代战斗机与攻击机设计的,具有很大的升级改进潜力!
当然,问题不仅仅存在于中国海军,同样的,日本海军在经历过这一场大海战之后,也发现了自己海军中存在着的巨大问题。
首先,是战列舰派的观点遭到了置疑。很明显,在这场海战中,日本的战列舰并没有发挥出足够的作战能力,并没有对中国舰队构成多大的威胁。但是,中国海军的航母却成为了海战的主力,利用战列舰的掩护,成功的对日本舰队进行了打击!而这些,就是日本舰队最大的问题,日本的航母缺乏足够的作战能力!
虽然问题暴露了出来,但是现在日本海军最主要军官几乎都是战列舰派,所以,日本海军中的航母派军官并没有让自己以航母为海军主力的作战思想占据主流地位。相反的,日本将更大的力量投入到了研制新式战列舰,以及制造新式战列舰主炮的行动中去了!而在日本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日本新一代射程达到了850公里的540毫米口径战列舰主炮也研制成功了,虽然仍然与中国战列舰主炮的射程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但是随着日本新式炮弹的研制加速,这种差距将迅速缩小。相应的“金刚”级战列舰的设计工作也加速了,并且在2046年初,设计还没有完全结束的时候,就在横须贺铺下了第一块龙骨,进入了紧张的建造阶段。当然,这种在没有完成设计时就开始建造的做法并不可取,这直接导致第一艘“金刚”号的建造工作延长了半年,同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导致服役时间晚了至少9个月。而第二艘“雾岛”号的建造工作也延迟了3个月,直到第三艘“长明”号时,才解决了设计上的问题,但是此时距离日本战败已经不是很远了!
当然,日本也并不是不重视航母的发展,因为现在的海战中,航母所提供的防空掩护力量,几乎是任何其他力量所无法取代的。但是,日本大部分海军将领对航母的认识都很偏颇,即使是有限的支持航母发展,也有很大原因是受到了中国的影响,而并不是自主自动的发展新式航母!
在知道中国加快了“嘉陵江”级航母的建造进度后,日本迅速的做出了反应,海军部向四大造船船厂发出了通知,必须要尽快拿出新一代航母来,以对抗中国这种“变态”级航母带来的威胁!
在确定了技术要求之后,日本的“凤翔”级航母开工建造了,虽然日本海军强烈要求增加航母的载机能力,这最好是采用中国“嘉陵江”级航母的设计,因为这是最有效的增加载机作战能力的航母设计方法。但是,以当时日本的科技力量,特别是在设计大型航母方面的技术经验,日本根本就拿不出这样的设计图纸来。而即使向欧洲引进这样的技术,恐怕也来不及了。当然,手里有现成技术的美国不一定见得将这么重要的航母技术卖给日本!
“凤翔”级航母仍然采取了以往的斜角甲板设计方案,只是排水量比“赤城”级增加了15000吨,除了改善航母结构,增强航母抗沉与抗打击能力,另外可以多携带2000吨航空燃料,1500吨弹药。但是,以及日本海军对航母作战思想的限制,航母载机数量并没有得到提高,甚至还因为要加强航母结构,所以载机数量有所减少,只能够携带84架作战飞机,这远远的低于中国任何一艘航母的载机能力!
当然,中日双方不仅仅在建造新式航母与战列舰这两种主力战舰,同时也开始扩充别的舰种,这其中的重点,自然是潜艇!
通过这场海战,双方都发现自己临时改进的重型潜艇用鱼雷的作战效果非常理想,而且这还仅仅是做了初步的改进,勉强加大了战雷头的装药量以及战雷头的结构,就能够有效的对付对方的主力战舰了!而且,现代化潜艇在海战中的优势表现得相当明显,特别是在各国水面战舰的速度纷纷提高,而反潜探测能力却并没有提高多少!所以,潜艇必然会在海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日几乎同时开始建造新一代潜艇,同时开始加强潜艇的反潜作战能力,道理很简单,在水面舰艇的反潜能力降低,一时半会又无法出现质的提高;而航空反潜力量又无法为舰队提供全时段的反潜能力,在这一情况之下,只有加强潜艇本身的反潜能力,因为实战已经证明,潜艇就是最好的反潜武器!
在改进现有潜艇,并且加快新式潜艇建造工作的同时,双方都在寻求更为强大的潜艇武器,即更为先进的潜用重型鱼雷!现有的潜用重型鱼雷几乎都是在老实鱼雷上改进而来的,所能提高的作战能力非常有限。最明显的是战斗部破坏能力偏小,无法有效的对付有防鱼雷装甲带的主力装甲,以及鱼雷的速度已经无法跟上水面舰艇的速度了。以中国的35号650毫米鱼雷的速度为例,其最大速度虽然达到了70节,但是正常作战速度只能够达到50节,而日本的主力水面舰艇的速度却达到了55节以上!而日本的533毫米重型鱼雷的速度只能达到50节,根本就追不上任何一种装备了聚变动力系统的水面战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