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类本身就这么怪,当自己无法享受的时候,也会千方百计的去阻挠别人。而这在超级大国的第五代核能的研制方面,就体现得非常的明确了!
说白了,第五代核能出了研制比反物资更强大的新能源之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将第四代核能技术投入到大规模的使用中来,减低成本,找到新的方法,成为了关键中的关键,而这也是第五代核能能否承认人类生产与发展新动力的关键因素!
自从欧洲人在聚变核能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让聚变核能可以控制之后,人类拥有了从来没有过的强大力量,而随着相关的储能技术的发展,电能几乎取代了所有的其他形式的能源,成为了人类社会最为广泛利用,并且直接使用的能源!但是,从成本角度来看,依靠重氢与超重氢聚变所产生能源的方式仍然无法解决成本高昂的问题,因为收集这些聚变物资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另外,聚变电站本身的高昂成本,还有在技术方面需要付出的代价是难以忽视的!
其实,这些能源技术所存在的成本问题,在民用方面仍然是可以接受的,虽然大家都想使用上免费的能源,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工厂来讲现在的电费几乎都可以忽略掉了。但是,聚变技术在更高领域的应用中,却存在着巨大的麻烦,而且降低成本永远是人类的追求目标,那么,研制更高效率的能源系统,就成为了几个超级大国最关心的事情,而另外的一些有实力的国家,包括以前的以色列,都在这方面投入了不小的力量!
以当时人类的认知能力,最有前途的能源是反物质。反物质在与正物质的碰撞泯灭中,所有的质量都将按照爱因斯坦质能方程转化能能量,这种能源的利用效率可以说是最高的,远远的超过以往的任何一种能源利用方式!但是,这方面的技术难度也是最大的,因为反物质的产生是非常困难的,而且难以控制,更加难以保存!
当然,人类的欲望是推动科学进步最大的动力,而中国与犹太人科学家在研究第五代核能系统的时候,进行了非常艰苦的努力,重点是放在了反物质的生产与保存方面。另外,这些人类的精英份子也在想办法开发别的超过了聚变核能的新能源,更便宜,也更加容易控制的能源。而在这方面,依靠氢元素直接进行的轻聚变反应技术就成为了关键!
比起重氢与超重氢来讲,氢元素本身的数量更为巨大,而且非常容易提取,只需要一个电池,两个电极,再加上一盆盐水,就能够很容易的从水中电解出氢。如国轻聚变反应堆的研制工作取得成功,并且能够将成本控制到民用化的程度的话,那人类这才拥有了永远也用不完的能源,而且能源本身的成本将会大大降低,甚至可以完全忽略不计了!而这种技术带来的影响,甚至能够让人类走出太阳系这个狭小的空间,因为氢元素在宇宙的中到处都是,这比搜集重氢要简单得多了!
其实,在核能的研究领域,还有一个非常偏的方面,即普通重核的裂变。谁都知道,原子弹其实是依靠放射形元素的裂变产生巨大的能量的,但是这只限制于铀与钚这两种有限的元素,而这两种元素的数量是非常的有限的,自然无法大规模的利用。但是,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普通的重核元素仍然可以通过裂变将质量转化为能量,但是这方面的反应却要困难多了,甚至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大胆的科学家却没有放弃这方面的努力,因为这种技术有一个非常有前途的优点,即安全性非常高,不像另外的裂变,或者聚变一样,那么的难以控制,而且会产生对人类本身构成严重威胁的副产物!
重核裂变研制的主要针对对象是军事用途,因为军队需要的就是一种大功率的能源,而且要体积小,安全,功率密度足够大!其中,安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其实,在那个时代,大部分针对第五代核能技术的研究工作,都是基于军事需要的,只有军事需要,才能够给科学研究提供最大的动力!
军事方面的需求,让中国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在第五代核能技术的开发上,军队最需要的是一种小型的,大功率的能源系统,以代替现在使用在战舰上的聚变反应堆,使用在车辆上的电池,以及使用在飞机上的矿物燃料发动机。而最主要的工作,还是聚变反应堆的小型化,以及磁力推进系统的研制,这是与第五代核能技术无法分割的高级动力技术!
虽然,到2050年左右,几个超级大国已经能够制造重量不超过10吨的小型聚变反应堆了,即使加上能量转化装置,磁力推进系统,其总重量都不会超过20吨。而在这个基础上,世界各国几乎研制出了不用着陆的战略轰炸机,以及大型战斗机,但是要让这些技术能够普及,出了降低成本之外,还需要进一步的缩小其体积与重量,并且提高其功率密度!而这些方面的科学研究,更多的还是涉及到了材料技术!
这是犹太人科学家的强项,人类的每一次科技进步,其实都离不开材料技术的突飞猛进,甚至可以说,正是人类使用工具的材料变化,最终带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其实,在第五次产业革命的初期,最大的技术瓶颈就是材料!因为没有合适的材料,很多其他方面的科研成果都难以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更不要提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了。而在2070年左右,所有有能力的国家都在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而从这个角度来看,犹太人可以说是非常聪明的,在各超级大国都集中精力展开各方面的研究工作的时候,以色列人却将重点落到了关键性的材料科学,这个在很多人看来并没有多少实际经济利益的边缘科学上!
可以说,这是2075年之前,中以科学家之间最为重要的合作,中国需要以色列科学家在材料科学方面的先进技术,而以色列科学家也需要借助中国在其他方面的科技优势,将他们的这种边缘性科学研究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利益!
可以说,从2070年开始,第五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才全面到来,随着这次科学技术大爆发,不但产生了大量的新产品,人类的生活不但被全面改变,甚至在2078年时,产生了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波尔的量子理论之后的又一次理论物理学的大飞跃。这个新的物理理论是以犹太人科学家德波尔与中国科学家张鸿的名字命名的,简称“张—德理论”。其在未来物理学上的地位,就如同相对论产生之后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一样,是具有前瞻性的,创时代性的,对整个物理学发展有指导意义的新理论基础。当然,正如同以往要证明相对论的正确性一样,要想证明“张—德理论”的正确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以人类在21世纪的物理学实验基础,是根本就无法证明的!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证明这是超越了相对论的一个理论基础,而正是这个理论基础,为人类社会未来数百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然,以当时的环境,这次中以科学大合作,很多的工作集中在了现实的应用上,特别是在军事领域内的应用上,因为这是当时最为迫切的需要。所以第五次科技革命的高潮还远没有到来!直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因为迫切的军事需要,导致了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而在战争之后,这些原本为战争而开发的技术大规模的应用到了民用领域之后,第五次科技革命的高潮才到来。从这个时间段上来讲,第五次科技革命的启动时间比前一次科技革命要长得多!
如果说鲁毅所率领的战略处在情报工作方面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话,但是这种贡献也是无法被更多人知道的,因为情报工作本身需要保密的性质,已经决定了其无法公开。但是,战略处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却能够被更广泛的人知道,特别是涉及到应用方面的新技术,很快就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所以,在大部分人的眼里,战略处几乎成为了一个科技部的替身,成为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风向标!
其实,关于战略处在科技方面的贡献的记录是相当少的,因为战略处本身并没有一个直属的科学研究部分,战略处只负责为国家,为军队制订大的科学发展方向,具体的工作,仍然由下一级的研究部门来承担,所以荣誉也就多半落到了这些研究所的身上!但是,战略处在对科学研究的统筹与领导方面的贡献是绝对无法忽视的!
根据当时的情况,以及鲁毅的身份,他所担负的责任,中国在这一时期内,科学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军事应用上,得到高度重视的有基因生物技术,材料技术,能源的小型化技术,以及动力系统技术这四个方面!而最让鲁毅感到满意的,还是在第五代核能方面的开发成果,中国是第一个将第五代核技术应用到军事领域方面的国家,在让鲁毅在其余生中,都为自己在这件事情中所发挥的作用而感到自豪!
其实,第五代核武器就是大规模核武器的终结者!随着反物质核武器以及相关军事技术的发展,还有第五代核技术的附加产品—超级探测技术的发展,已经让以往的毁灭性核武器的作用大大降低了,甚至根本就无法发挥有效的威胁作用。当然,第五代核技术为国家战略防御系统所提供的强大动力,也是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从使用角度来讲,第五代核武器更倾向于常规作战使用,而已经不具备有完全毁灭地球的能力。从其破坏力上来看,这是核武器的倒退,但是对整个人类来讲,这是一种进步。而随着核武器的退化,基因武器取代了其原先的作用。但是相对于核武器的发展,随着基因技术的进步,基因武器已经难以对人类构成毁灭性的威胁了!这其实是一个悖论,一个体现了人类矛盾心理的矛盾。但是不管怎么讲,正是随着人类的技术进步,大规模毁灭性战争的阴影已经消退。对于人类社会复杂的动态平衡来讲,说不出这到底是好处,还是坏处!
可以说,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科学技术是日新月异,很多以往还只能在科幻小说中见到的东西,在经过了无数科学家的艰苦努力之后,都已经具备了实际使用的价值。而这些技术,首先就被应用到了军事上,成为了人类相互屠杀的战争利器!而正是随着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人类的战争模式不可避免的要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天军的兴起,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依靠了能源,动力以及材料技术的进步,陆军作用的完全转变,其实也是建立在这些技术基础上的。而空军与海军的改头换面,更是脱离不了技术的飞跃所带来的革命性进步!
也许,当时并没有人知道,这些进步是好事还是坏事!谁都知道,人类的本性,决定了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出现,都会首先被应用到用来制造伤亡与毁灭的战争中去。但是,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些新技术在战争中为人类本身制造了巨大的伤亡之后,却会在战后,成为人类进步的关键性动力!这是矛盾的共同体,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到底是好还是坏,这就要看人类本身怎么使用科学的力量了!而在当时的情况下,也许没有人会认为这些进步在短时间内带给人类社会的会是好处,而非害处!
可以说,主持战略处工作的那几年,是鲁毅一生中最辛苦的几年,即使在第三次对日战争期间,他在指挥舰队作战的时候,都没有体会到这中艰辛与困难。他不是直接面对敌人作战,而是在暗中进行战斗,而且他不仅仅需要自己的军事才华,更需要的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以及对事物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其实,这也是鲁毅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一段时间,正是在这几年中,他看到了世界的未来,并且感觉到自己正掌握着世界的未来。这场科技革命不仅仅是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不可阻止的,不可抵挡的。正如同前面所说的一样,这些科学力量看的是人怎么去应用他,科学本身是没有错的!而鲁毅虽然是一名军人,但是从根本上,他并不是战争狂人,反而在多年的军旅生涯中,对战争产生了一种厌恶的感觉。所以,他也尽量的利用自己的影响,希望将这种巨大的力量引导到一个正确的轨道上来,为人类做贡献,而不是毁灭人类!
这种艰苦的生活没有持续几年,到2074年时,战略处的工作已经基本上进入了正轨,而此时,鲁毅也知道自己的工作即将结束,新的使命正在等着他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