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删改
从傍晚七点,一直到第二天早上9点,何华才醒了过来。
不过因为睡得太久,再加上之前太过疲惫,醒来后他只觉浑身上下一点劲没有,动一动肌肉就有些酸痛。
开口叫了几声女友的名字却没得到回应。
何华坐起靠在床头,才发现桌上的小卡片,他拿起一看,上面是刘一菲告诉他自己有活动,可能要晚上才能回来,并叮嘱他让他在家好好休息。
放下卡片,何华又看到拿起A4纸看了看,嗯,是自己写的《失孤》的剧本。
何华拿起来重新审视起了自己修改过后的《失孤》剧本。
在这一个月的旅途中,何华经历了很多,有了很多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同时也将原版电影反复翻看了不下二十遍,最终才创作出这个新的剧本。
原作有三条故事线:华仔饰演的雷泽宽寻子、井柏燃饰演的曾帅寻亲,以及吴君茹饰演的人贩子拐卖小女孩。
这三条线索,前两个中间混杂在了一起,还能说的过去,但后面这个故事基本和主线剧情没有半点关系。
何华理解导演设置这段剧情的含义:
首先人贩子拐卖的是个女孩,在买家那里不受待见,用来讽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
其次,后续虽然人贩子被捕,孩子获救,但心灰意冷至的母亲却在同一时间选择了跳桥自杀,会让很多观众更加同情“被拐卖儿童”的家庭残酷。
最后,导演想用这种悲剧和曾帅圆满的结局形成冲突,呈现出另一种痛苦。
导演的想法很好,可惜处理起来太过混乱,导致影片结构失衡,让人看的烦闷。
所以思考再三后,何华还是决定去掉这条故事线。
还有这部影片的另一个问题,电影的名字叫《失孤》,原型也是寻子的郭刚堂,那故事的主线不应该是寻子吗?
为什么却把大量的篇幅放在了帮曾帅找父母上面?
不是说这段剧情有问题,而是对于整个故事而言有些本末倒置了。
现在刚好要去掉人贩子的故事线,何华便将更多郭刚堂路上遇到的事情填充了进去。
另外剧中井柏燃饰演的角色何华也做了改变,毕竟这个人物是真有原型的,而且到了2012年才在志愿者和公安部门的帮助下找到父母。
何华将这个角色改为嘴硬心软的叛逆少年。
因为没有户口,他上完高中后没办法上大学,在养父的安排下跟着村口的摩托车维修铺师傅学起了修车的手艺。
当遇到雷泽宽的时候还出言嘲讽:“有这功夫,早干嘛去喽,当时但凡仔细一点也不会把孩子弄丢!”
在后面的相处中雷泽宽一句:“也许他们也在一直努力地找你呢。”激起了少年那颗仿佛已经认命的心。
嘴里说着:
“我要搞个身份证,没有这东西,没有未来”
“我是为了过上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不找他们我没法上户口。”等话,少年终究还是踏上了寻亲之路。
最后当他找到父母后,他才终于褪下坚硬的外壳,流露出内心的柔软。
这样这个人物才算鲜活。
再略微删减一些华仔与井柏燃玩水、洗碗的基情戏份,增添一些对话。
这样故事结构就更加清晰合理了。
只不过这样下来90分钟的故事可能看起来有点散,不过没关系,这本身就是要观众静下心来慢慢品的电影。
吃过早饭,何华把剧本传给了黄兰,让她安排人做个项目评估和预算。
然后何华就在本子上考虑起了演员的问题:
首先是戏眼雷泽宽。
排除华仔,虽然他演的不错,也给原作带来了巨大人气,但那一开口的港台腔,真的让人难受,还有梁家辉也是一样。
然后何华开始在脑海中回忆起35岁以上的男演员:
郭刚堂24岁时丢的孩子,两年后开始踏上寻子之路,10年过去,现在已经36岁了,再加上他没日没夜的在外面跑、风餐露宿,所以比同龄人更加显老。
虽然化妆可以解决外形的问题,但那种经历过世事的眼神是画不出来的。
一个个名字出现在本子上,然后又被抹去
葛尤、陈到明、李雪建、范韦、赵本汕、张涵宇、张嘉一、王智文、王劲宋、段奕弘、郭韬、于合伟、黄博、廖帆、宁理、.
不管是现在当红的,还是未来大气晚成的,只要他演技好,有实力,何华都写了上去。
只不过好像.对了,还有张国力,怎么把他给忘了,《建国大业》里他的演出可真是一绝。
然后形象上比较符合何华心中普通人形象:
李雪建、范韦、赵本汕、郭韬、于合伟、黄博、宁理、张国力,
只是这前三个,李雪建老师骑摩托,感觉不太对;范韦、赵本汕两位老师确实形象符合,只是身上喜剧味太浓了,把这片子搞得不伦不类就糟糕了。
剩下的这些人都可以发个邀请,对了,还可以给张毅也发个,看看现在的他能不能演出那种味道。
然后是曾帅。
这个角色对演员要求还是挺高的,一方面演员年龄不能太大,要有那种少年感,另一方面,演技上,既要能演出前期混不吝的叛逆劲,又要在后面亲人相认时演出那种情感上的变化。
不过这对何华还真不是什么难事,佑华娱乐在年轻演员上的储备只能说娱乐圈独一档。
何华立刻就填上了几个名字:黄宣、张若云、朱亿龙。
最后一个是因为何华最近看了他主演的《人生大事》,演的确实可以,还别说,何华写的新曾帅的灵感来源就是莫三妹。
只是不知道他现在有未来的几成功力。
时间慢慢到了十月底.
10月24号这天,细雨。
这雨来的很突然,也很凉爽,太阳躲在薄云后面,淡淡的透着光,只留下一个浅灰的圆印子。
何华在家休息了三天,才驱车来到公司。
刚在办公室坐定,黄兰就拿着项目报告找了过来。
“怎么想到拍这个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