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东海之前,自然要把内部事宜安排妥当。现在的徽王府,早已不是一群商盗。苔湾府建成,游民落地分田,甚至本地夷人也开始往来府城,用打到的毛皮、野味交换粮食布匹,甚至是白银铜钱。落地扎根,这里与九州不同,是真正自家的地盘,军士有了卫所营地,首领有了府邸。借助澎湖港的利润坐地分成,在家里就左手转右手变成了中介,这样赚钱过日子,犯不上出海拼命,自然舒服,因而多数人并不主张下南洋。日子已经不错,何苦还要跑那么老远呢?一旦惹恼了弗朗机断了商路,这中间商还怎么当?为此,杨长帆划了两条路,想稳稳当当留在岛上护卫、管理港口府城的就留下,但抽成会降,想创再一番事业开辟南洋的,就随船队出海,赏赐会升,这当然不仅仅是收入的问题,在徽王府的地位也会随之有所变迁。东番之地,无论卫所、府县还是官吏设置均沿明制,可谓东番******,如今的事业可万不得再以首领和绰号相称,那是自甘堕落。此一脉从上至下,名义上的最高级别自然是九州徽王城,最高级的人物是徽王汪滶。这就是最奇妙的地方,即便先前发生了那么多事,汪滶却依然自命徽王,只因“徽王”这两个字,几乎是杨长帆一党与明廷最后和平的希望。我认徽王,就代表我不称帝,徽王之名不过是借大明分封王侯之意,也就是说我还自认为明朝的人,距离彻底造反名义上还有一线之隔。既不称帝,又不摒弃徽王之名,黏黏糊糊纠缠在一起,这就是外交。徽王城之下设参议阁,参议阁元首杨长帆并非被称首辅,而是船主。避开内阁与首辅两个称谓,只为减少与明廷的火药味,东海有两个皇帝嘉靖会生气,有两个内阁严嵩或者徐阶也会生气。他们斗他们的争执,杨长帆搞杨长帆的东海南洋,没必要拱火。议事阁船主杨长帆之下,设海事、政事、工事、商事四司,封大都督、大政使、大工使、大商使掌事。由于政事人才稀缺,除杨长帆任大都督外,其余三使皆由胡宗宪代任,胡宗宪竟也在东番搞出了一套小幕僚群体,只是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比杭州的要差很多,朝廷明确态度前,有脑子有饭吃的读书人的确不会来东番。为此,杨长帆不得不又打出了一个口号——【秀才下海来东番,俸禄百两治苔湾】但凡你有大明的秀才身份确认无误,来苔湾立刻提升为知县以上待遇。在未经徐文长允许的情况下,杨长帆还放出了更加无耻的口号——【知行合一扬正义,王学名声荡东海】顺便放出小道消息——船主杨长帆其实是信奉心学的,什么你不信?你总该知道当年杨长帆荡平鬼倭的事情吧?他在南京等了鬼倭一个月你也知道吧?那你知道那一个月他在做什么么?呵呵,我知道。他一个月扎在唐顺之的签押房里,终日闭门不出苦心参学。没错,为平倭寇鞠躬尽瘁的大儒唐顺之,江南心学泰斗,正是他的引路恩师!什么?杨长帆是反贼?唐顺之是功臣?呵呵,这你就不懂了,烧杭州的时候你可见过唐顺之的影子?他当时就在杭州湾,为什么不拦?其后几年,二人可曾交手?总之,事情就被编纂成了这样,外加当年南京也确实很多人知道这件事,杨长帆真的和唐顺之宅在一起足足一个月。于是正派徒弟徐文长隐姓埋名,杨长帆俨然成了唐顺之的独门心学弟子。心学小圈子确实曲高和寡,确实自嗨,不可否认,品得起这曲子的皆非凡人,外加心学学派众多,中间者兼容并包,偏右者一心辅国,偏左者却是藐视权威不拜孔的,一切从“知”出发,打破被灌注的固有文化,不信天不信地,只信自己和正义。这样的人若是能引来几个,于东番也是大妙。而且心学最美好的地方在于,它对统治者是无害的,其祖师爷正是一位千古名臣王守仁。即便他们拉帮结派,即便他们搞阴谋诡计,一切也是最终为正义服务,而非银两。如此力度之下,没见几个书生来投,走私投机的家伙却是来了不少。距离烧杭州已经很久很久了,朝廷非但没有出兵,反倒默认了徽王府在澎湖的地位,这让他们意识到,徽王府貌似已经是个非常安全的走私势力了。多数情况下人穷志短,但也有人穷志不短的,这类人通常会成为罪犯和疯子。但大航海时代,就是罪犯和疯子的舞台。嘉靖四十年三月十五晨,八千征南大军集于嘉义港前。几番变迁换血之下,这八千人中当年随汪直征战者,已不过三千,多数老兵更愿意驻守卫所或港口,一些首领也主动去了商事、工事司,卸了兵权,免了征战。可以说将要出征的这批人,是新鲜的血液,充满了野心,希望在南海搏出一片天的家伙们。杨长帆站于三层高台,徐文长位列其左,赵光头站在其右。他远眺着巨舰百艘,俯视着军士近万。他们的眼中充满着野性与崇拜。充满着对未来的期待与恐惧。充满着对财富的渴望与对战争的不安。这就是年轻人,这就是拓荒者,泱泱中华从不缺乏进取与冒险,只是历时过久皇族为求只身苟安,自缚枷锁,保住了朱家或者是爱新觉罗的子孙,却扼杀了其余全部的炎黄子孙。杨长帆只想给自己,给自己的故土,给自己的同胞,给自己的国家,给自己的血统一次机会。大航海时代。我们虽然迟到。却绝不缺席。杨长帆望此景,雄此心,身体渐渐开始颤抖,这绝不是紧张,而是兴奋。这一路很曲折,很卑微,投严党助纣为虐,认贼作父背骂名,烧故土杭州只为扬名继位,纵倭寇洗劫只求生存成长,这一路可谓是臭名远扬。(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