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这个忙不能帮(1 / 2)

</p>

昌平遭了旱灾,但朝廷并不知晓,或者明明知道,却乐于装作不知道。这一副粉饰出来的太平底下,是百姓被歉收的田地,压得喘不过气来。昌平各县照常上缴秋粮,掏空了衙门里往年的积攒,赈灾便没了一粒粮食。&lt;/p&gt;

别的县,任由百姓死去,唯独刘汇想办法赈灾,挪用囤积在怀柔的军粮,去救百姓。这件事,就算刘汇有一丝制造政绩的心,但也是好心。&lt;/p&gt;

却未料到,北边鞑靼人让他这好心办成了坏事。军粮急调北方,缺了一个大口子。要是查出来了,他刘县令丢的可不是乌纱帽,而是项上人头。而怀柔四周的县,都没有粮食,京师倒是有粮食,可他哪里敢去借。&lt;/p&gt;

本地大户有粮食,可粮价飞涨,他想买也买不到那些。多少凑出来了一点,却是杯水车薪,还差两千石的缺口,怎么也补不齐了。现在摆在刘汇面前的路只有两条,一是等到东窗事发,人头落地,二是与驻扎本地卫所做交易。&lt;/p&gt;

余水成在军中有些背景,而今只是在家养老,刘汇左思右想,没有别的路子了,便找上了余家。&lt;/p&gt;

余水成听了刘汇的提议,并未立即反驳,而是到:“刘县令,俗话说得好,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你这件事情,老夫可帮,也不可帮。老夫可以帮你,是看在你实心为民,这几年在怀柔为政,可圈可点,不忍害了一位好父母官。”&lt;/p&gt;

“可老夫也不便帮你,毕竟老夫已经赋闲多年,本地的卫所指挥使,未必会给老夫的面子。更何况,你与军中的人做生意,恐怕并不是什么好路子。难道本地的粮商,就不肯卖粮给你了?”&lt;/p&gt;

说到这里,刘汇满脸颓废:“本地那些粮商,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本官当时用军粮赈灾,打压粮价,已经得罪他们了,如今缺粮,他们岂肯帮忙?话说回来,他们倒也开了一个条件。条件就是,让我将县衙六房司事,都卖给他们。余老英雄,您说我能做那种饮鸩止渴的事情么?”&lt;/p&gt;

余水成面带愠色,这种事情,他是最不愿意看到的。本地那些富户想趁此机会买通官府,要是刘汇如此做了,将来老百姓的苦日子,可就不断了。对这些富商,余水成也痛恨。&lt;/p&gt;

屯田,占据军中收入来源的一大半。每年要上缴朝廷一部分,剩下的自己分配。上缴朝廷的,算是“统筹规划”,各军均分之后,再发下来。朝廷也有拨款,但主要还是屯田。可军屯的土地,也要遭受水旱蝗三灾。&lt;/p&gt;

一旦受灾,屯田收入大减,要养活这么多军户,都督府不得不暗中和那些粮商做交易。将自己的土地,暗中转卖出去换粮食。商人不敢占据军屯的土地,而是掩耳盗铃,瞒天过海,用最次的那些盐碱地和驻军交换。&lt;/p&gt;

如此一来,屯田的区域越来越少,土地越来越差,余水成、杜安边这种稍富的,便都跑了出来,自己买地养活自己。故而余水成一听到粮商要借此机会,将手伸入衙门把持官府,便怒火中烧起来了。&lt;/p&gt;

刘汇看准了机会,提议道:“余老英雄,晚生查了一下,县里还有不少无主的田地,只要他们肯借粮,晚生可以用这些田地,补还给他们。这些田地,可不是什么盐碱地,石头山,都是水土肥沃的好地。”&lt;/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