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西夷巷(1 / 2)

</p>

洋夷,在清末以前,对那些从海上来的人,从来没什么好词儿,只把他们当成不一样的蛮夷。到清末大门被轰开了,才发现洋比夷厉害多了,才称之为洋人。在大明朝,就北方鞑靼人能抗衡一下,倭寇能让头疼一番,这些个海外的,还不足为虑。&lt;/p&gt;

一听洋夷,福贵则是问道:“少东家,你问的是西洋人,还是东洋人?这东洋人钱多人奸,西洋人好使金印,不用铜钱,十分蛮横,有拜月的,有拜十字的,但朝廷有规矩,这些甭管他拜月也好,拜十字也好,一律不准在京师内拜。要我说,他们拜了也没用,咱这块地方,还是菩萨和三清说了管数。”&lt;/p&gt;

早在宋代便有了东洋、西洋的概念,以今文莱为界限,往东为东洋,往西为西洋,故而郑和前往非洲、印度等地,称之为郑和下西洋。&lt;/p&gt;

自从郑和下西洋之后,肃清沿途的海盗,西洋那边的商贸,便越来越频繁了。到万历年间,荷兰人已经开始侵占宝岛了了。&lt;/p&gt;

杜修明要的是鹅毛笔,便回了一句西洋人,那福贵则是道:“少东家,这个时候,西洋人最多,再过几个月,等绢布收齐了,这些西洋人就会运着布匹往西洋赶,听说利润能翻十倍。至于眼下,都住在西夷巷,未得朝廷制牌,不得到处乱窜的。”&lt;/p&gt;

“那咱们能进那西夷巷?”&lt;/p&gt;

“能进,但官府也说了,普通百姓若是没什么事进去了,在里面受了洋夷的委屈,官府可是不帮着伸冤的。故而进那西夷巷的,都是有些权势的,进去做生意,或者耍钱的。”福贵低着头道:“讨饭的时候,我也去过一回,倒也不像官府说得那么吓人,里边儿也是做买卖。”&lt;/p&gt;

“唔,那行。叫上几个伙计,我带你们也去开一开洋荤。”杜修明吩咐道,在怀里头揣上了家伙,便直奔西夷巷。&lt;/p&gt;

若是只买鹅毛笔,杜修明派福贵去就行了。可既然西洋人在京师里已然有了些规模,那就顺道过去看一下有没有别的可用工具。&lt;/p&gt;

西夷巷里,住的多是西洋人。但那些个腰缠万贯的西洋人,可不住这种地方,那得是住朝廷安排的使馆。这里面的西洋人,都是一些随船的水手、大副之类的,没钱或者有钱没地位。&lt;/p&gt;

西夷巷只有两条街,门口有兵丁把手,严禁里面的西夷出门,但对进去的国人,并无防范之心。杜修明来到里面,发现这里面和外面的街道并无差别,但来来往往都是红头发糟胡子的人,穿着与中华相异。&lt;/p&gt;

走了没几步,便有个伙计迎了出来,在杜修明面前堆着笑道:“您也是来淘换西洋宝贝的吧?虽说这西洋远不如咱们大明。可什么珍珠、玛瑙、象牙、犀角那可是多得很,小店夷珍阁,有整张的狮子皮,还有许多好玩儿的小玩意儿。”&lt;/p&gt;

“爷,请您赏光,您不买东西,喝点西洋来的酒,西洋来的茶。这西洋茶黑不溜秋,苦却香,您吃惯了山珍海味,来瞧瞧新鲜?”&lt;/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