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大唐当年初步平定天下的时候,李家因为出身的原因,并不被天下世家所看重。
为了抬高自己的出身,维护统治,李渊借着老子也姓李的巧合,附会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聃的后代,是“神仙之苗裔”,道教也因此顺理成章的成了大唐的国教。
三清殿是皇城里供奉道教三清的宫殿,是全国范围内最重要的道教建筑。
李二陛下选择的供奉功臣画像的凌烟阁,就在三清殿的旁边。
这样一来,皇帝陛下的用意就很明显了,就是要让这些人流芳百世,受天下香火,供百姓敬仰。
陛下要给有功之臣画像凌烟阁,供后人敬仰的消息从阎立本出宫的那一刻便开始在长安城中里流传开来。
李二陛下也没打算瞒着谁,一来二去的,这个消息也就坐实了。
中国人好名甚过于好利的性格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大唐朝廷这些平日里满嘴仁义道德的博学鸿儒也不例外。
凌烟阁画像的具体人数还没定下来,谁也不知道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功劳能进这凌烟阁,这些日子每天都有不少人借着上奏的机会到李二陛下面前刷存在感。
其实他们要禀报的那些事,一个刀笔小吏就能处理,根本不用上报给李二陛下。
可是这些人为了让李二陛下能够记住自己,就连长安城安乐坊有户人家的鸡被人偷了这种事都上报给皇帝。
还有的人秉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观点,今天告中书令,明天告六部尚书,反正他们平日里干的就是参文参武的事,也不怕陛下迁怒于自己。
如此过了没几天,李二陛下实在是受不了了。
原来其他的官员看到前几天胡闹的那些人都没受到处分,还以为这种方式有用呢。
一个个的都拿着奏疏排着队等待皇帝陛下的召见,奏疏里骈四俪六写的那些事简直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惨绝人寰,让人觉得大唐马上就要亡国了。
但是仔细一追究,要么就是空穴来风,要么就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百官如此热衷于上书,导致衙门里的工作没人做了,政务严重的堆积了起来。
盛怒之下的李二陛下把这些排着队上书的人统统骂了一顿,赶回了衙门办差。
这一次不像前世,李二陛下自己早就把要画像凌烟阁的人想好了,事到临头直接吩咐阎立本一声就行。
这一世因为画像凌烟阁这个主意是李承乾出的,李二陛下自己心里也没考虑好到底哪些人能上这凌烟阁。
虽然心里没有成策,不过事儿还得办,李二陛下考虑了一晚上,直接把选取凌烟阁功臣的任务交给了李承乾,让李承乾根据大唐立国以来百官的功绩选取可以进入凌烟阁的人选。
把选人的工作交给了李承乾,李二陛下的日子轻松了不少,百官也消停了。
李二陛下已经说了,要按照大唐立国以来的功绩进行评选,那些自知没什么希望的也就消停了下来,长安各大衙门终于恢复了正常的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