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李承乾笑盈盈地吩咐众人起身,温和道:“在下与几位好友出来游玩,恰巧遇上狄公与诸位高士聚会,也想参与其中,不知狄公意下如何?”
【不行!不行!不行!!!】
狄知本在心里声嘶力竭地呐喊,嘴上却说着完全相反的话:“公子诗文才情闻名天下,远在我等凡夫俗子之上,能屈尊参与我等的文会,是我等的荣耀......公子还请入内就座。”
说着侧身做了个请的手势。
心知自己今天绝对不可能拦得住李承乾之后,狄知本也不再废那个心思,转而想要通过抬高李承乾的办法引起其他人的不满。
正所谓“文人相轻”,没有哪个文人会真心承认自己比别人差,哪怕对方是太子也一样。
只要能勾起这些人心里对太子的不满,或许魏王就有机会了。
......
李承乾一眼就看透了狄知本的“险恶用心”,不过他却没有任何表示,脸上始终保持着微笑,带着卢照辞等人向凉亭内走去,一边走一边和士子们做着亲切的交流。
看着太子殿下丝毫没有架子的“亲民作风”,几个因为狄知本的话而心生芥蒂的士子脸色瞬间多云转晴,跟在李承乾身后拍起了马屁。
身为文会召集人的狄知本被众人冷落在一边,脸色不由的阴郁了几分。
......
文会其实没什么好玩的(至少在李承乾看来是这样),无非就是一些浪漫主义爆棚的家伙凑在一起互相吹捧,然后再作诗纪念一下罢了。
李承乾真真假假的点评了几个士子的作品,把对方哄得开心以后,就将这些人都扔给了卢照辞等人去处理,他自己则坐到一边自斟自饮起来。
视线四处转了转之后,李承乾看向了被冷落在一旁的狄知本,准确的说是看向了他身边的一个小男孩儿。
那是一个看上去不过六七岁的小孩儿,因为实在太小,李承乾刚进来的时候把他忽略了,此时再看,顿时发现那孩子的不俗之处。
李承乾目光看过去的时候,小男孩儿正拿着一本书向狄知本请教,摊开的封面上只有两个字——《尚书》。
就和后世从小学到大学分为不同学习阶段一样,大唐的读书人也不是一上来就学习各种经典的。
对于大部分的唐朝读书人来说,首先学习的是《字林》和《玉篇》这两本书里的某些章节,培养基本的识字能力。
然后就会学习《千字文》和一些比较浅显的有韵律的书籍,锻炼语感。
等到识字能力和语感都培养的差不多了,才会开始学习《论语》、《孝经》等比较浅显的文章,培养基础的三观。
一直到把所有的基础书籍学的差不多了,才会开始涉及到《诗经》、《尚书》、《左传》这类高深的读物。
......
一般情况下,一个读书人四岁开蒙,想要开始接触《尚书》,少说也要到十三四岁的年纪。
这小孩儿看上去不过才六七岁,居然就已经开始读《尚书》,而且看上去还读的头头是道,那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是个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