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李建成二人退下去之后,李承乾的兄弟们联袂而出,同样说了一番祝辞。
只是这一次,李承乾没有再起身,任由李恪等人说完祝辞之后直接退了回去。
再接着,宗室诸王、勋臣亲贵、朝堂百官陆续出列祝拜,李承乾都只是老神在在的坐着,并没有什么反应。
直到最后中书令岑文本代表那些没有资格上殿的低阶官吏念诵贺表之后,李承乾才终于有了反应。
皇帝陛下脸上挂着温和的微笑,嘴唇稍稍动了动,站在一旁的张行成高声唱道:“皇帝制曰:‘履新之庆,与公等同治之。’”
百官同时起身出列,向着御座上的李承乾叩拜,三呼万岁,接着就站在原地,等着皇帝的下一步动作。
......
李承乾掸了掸袍袖,从御座上起身,张行成适时喊了一句:“皇帝为公等兴!”
百官躬身再拜,以李建成为首,按照之前祝辞的次序陆续上前进献贺礼。
李承乾站在御座上,看着百官公卿陆续呈上自己的礼物,神色一片平静,思绪却已经飘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去了。
一直到最后,礼部尚书崔浩真代表各州刺史呈递完礼单,李承乾才回过神来,坐回御座,目光从百官身上一一扫过。
......
作为新君,除了例行的元日朝会流程之外,李承乾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为接下来的宴飨环节安排座位。
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小事。
连后世的酒局饭桌都要讲究论资排辈,就更别说是在礼法森严的大唐了。
仅仅只是从皇帝安排的坐席次序,就能看出某位官员在将来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在朝堂上的地位,从而看出新君施政的一些理念。
举个例子,大唐刚立国那段时间,尚书令和中书令、侍中是同一等级的存在,尚书左右仆射的地位要稍逊于三位宰相。
可是为何到了贞观年间,尚书左仆射却可以以副手的身份一跃成为四相之首,统领朝堂?
其根源就在于贞观元年的朝会上,房玄龄是李二陛下第一个赐座的人。
由此,一举奠定了尚书省要比其他两省稍稍高出半筹的朝堂局势。
如今李二陛下驾崩,新君登基,朝堂也和几年前有了不小的区别。
未来的大唐朝廷该何去何从,就要看李承乾接下来的安排了。
......
在百官的殷殷期盼之下,李承乾的目光首先落在了房玄龄的身上:“尚书左仆射劳苦功高,赐座御前!”
话音未落,立刻就有宦官走上前,将房玄龄的坐席搬到了离御陛最近的位置。
看着那张被宦官们搬走的坐席,百官都有些愣神。
在大家想来,这首席的位置,应该是留给如今朝堂上官阶最高的长孙无忌和李建成去争的。
众人怎么也没想到,最后居然是地位比二人稍逊半分的房玄龄拔了这个头筹。
就连房玄龄自己,一时间也没转过弯来,愣在那里,连谢恩都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