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在传统的中国政治模式中,文臣和武将的分界线并不清晰,文臣可以出任武将,武将同样也可以担任文职,所谓“出将入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文武矛盾,避免了文贵武贱,或者武贵文轻问题的出现。
只是如此一来,难免会出现地方权力过大,最终架空中央的现象。
汉末的太守自立,唐末的藩镇割据,就是因为各地方主官军政大权一把抓,才会逐渐脱离朝廷控制,自行其是。
李承乾改革军制,将军队从地方体系中分离出来,就是为了防止地方官府依靠军队的帮助做大,进而威胁中央。
同时,掌握了枪杆子的皇帝,也可以放心大胆地将权力下放,给予地方上更多的自主权,朝廷只需要把握好大方向,做好政策制定的工作就行了。
至于地方上会不会阴奉阳违,表面上遵从中央,暗地里小动作不断?
呵呵,真当掌握了“风闻奏事”的御史台是摆设吗?
自从元新元年之后,御史的权力版图就开始急速膨胀,如今,天下州道府县,但凡大唐势力渗透到的地方,都已经有御史衙门的各级御史进驻。
这些人平日里什么都不做,全部精力都用来盯着自己辖区内的大小官吏,纠察其中那些想要搞小动作的人。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官员还能瞒着朝廷自己玩自己的,那就真不是一般的牛13了。
......
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布置之后,大唐国内的局势终于被李承乾梳理清楚,朝廷的各项工作开始逐步走回正轨。
与此同时,西南战事的奏报也抵达了长安。
奏报中说到薛仁贵和他的关宁卫大军已经会合了戎王李贞,正在与吐蕃、西羌联军交战。
只是让大唐君臣没有想到的是,吐蕃人在关宁卫还没有抵达战场的时候就暗中联系了李贞,表达了投诚的想法,并且在私底下将西羌人的情报出卖给大唐,帮助唐军剿灭西羌大军。
在随同薛仁贵的战报一起抵达长安的吐蕃求和文书里,吐蕃人再次将自己包装成了纯洁无辜小白花,将挑起战争的罪过全都推到了西羌人身上,似乎吐蕃所做的一切都是被人胁迫似的。
如果放在几年前,吐蕃的这番举动或许能骗过大唐君臣,不过现在,朝廷要是真信了他们的话,那包括李承乾在内的所有人,就可以去找一块豆腐撞死算了。
都不用和百官商议,李承乾就大概能猜出吐蕃人的那点小心思。
不得不说的是,禄东赞的计划从整体上来说很不错,但是他却忽视了一点——现在他所面对的唐军,已经不是当年他了解的那只唐军了!
......
先帝在位时期,朝廷曾经几次三番出兵想要征服西羌,只是因为唐军受不了当地的严寒气候,这才屡屡受挫。
禄东赞之所以敢在大唐面前耍这种小手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认为自己只要往雪山里一躲,大唐就拿自己没办法,所以才这么有恃无恐。
只是他却没有想到,关宁卫是从辽东那个冰天雪地里锻炼出来的,西羌的寒冷,对他们而言不过是毛毛雨而已。
没有了气候这个最大的倚仗,就凭西羌人那点实力,还需要朝廷出动大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