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巧言令色叔孙良(1 / 2)

回到贞观当太子 苍笙 1265 字 2022-12-20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叔孙良坐在马背上缓缓前行,目光看向远处的庭州城头,眼底尽是怨愤之色。

他并不是西突厥人,恰恰相反,他是再正宗不过的山东士大夫。

他的祖上,就是当年那位谏言汉高祖,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礼仪制度的大儒叔孙通。

虽然儒门内部对叔孙通的评价褒贬不一,很多人都说他不修私德,为了荣华富贵毫无节操地跪舔汉高祖,将文人士大夫的脸面都丢尽了。

可叔孙氏却还是靠着叔孙通的关系,家势日益显赫。

数百年传承下来,俨然已经成了薛县第一名门。

只可惜,自从当今天子登基之后,叔孙家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说得更确切一点,是整个儒家的好日子都到头了。

无论是宣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政策,还是削弱科举中有关经义注解的内容,都如一击击重拳,打在了儒家身上。

随着科举地位的日益提升,通过科举进入朝堂的士子越来越多,本应该是最大受益者的儒家,势力却一天比一天弱。

习惯了躺在祖先功劳簿上混吃等死的儒家士子,在面对其他学派来势汹汹的竞争时,没有丝毫优势。

虽然每年参加科举的儒门士子人数比其他所有学派加起来还多,可是最后录取的儒门子弟,往往用两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

面对这种情况,儒家也开始了积极求变。

很多儒门子弟都开始走出家门,云游天下,通过自己的观察,寻找儒家接下来的发展之路。

然而却也有一些食古不化的人,不愿意改变自己,反而将导致儒家现有困境的所有责任,一股脑地推到了皇帝身上。

他们认为,皇帝的种种作为,就是在违背自古传承下来的圣王教训,是昏君之行,亡国之道。

于是,其中一些人就和明末时期那些郁郁不得志,自认为报国无门的文人一样,喊着“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口号当了唐奸,投靠了以西突厥为代表的夷狄诸国。

和明末时期那些投靠后金的文人一样,他们也想着帮助这些国家打败大唐,从而证明自己的道才是正确的,自己的学问才是最好的,皇帝不用他们,那是皇帝瞎了眼,不是他们的错。

这些人虽然在大唐国内都是二流,乃至于三流文人,可是凭借着在大唐国内见识过的一些政策,他们的投靠,确实帮助西突厥等国在短时间内国力有了明显增长。

而他们自己,也借此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顺利功成名就。

叔孙良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

......

眼下的叔孙良,已经是成为了西突厥的博客。

这里说的博客可不是后世网络上的那种编辑文字,而是一个官职。

其地位,大约等同于满清时期的总督,负责统领一片区域内的所有军政事务,权力还在各部族俟斤之上,是西突厥国内真正的顶尖实权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