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国情(1 / 2)

回到贞观当太子 苍笙 1193 字 2022-12-20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在后世那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或许很多人都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新闻——天朝百姓的储蓄率是整个蓝星的no.1,相反借贷率在全球二百三十三个国家中排名倒数。

针对这种现象,国内国外无数金融大v有着各种各样的分析。

有人认为这种现象能够很好的维护社会金融安全,避免金融风暴;又有人认为这是天朝百姓还没有适应现代化金融的表现,是“落后”的象征。

究竟孰是孰非,只有时间能够给出回答,但这种现象无疑说明了一个问题——天朝人不喜欢欠钱(某些没脸没皮的老赖除外)。

......

自从三皇五帝时期开始,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就建立了“自立自强”的道德观念。

正所谓“君子不食嗟来之食”,即便是个大字不识的平头百姓,也讲究自力更生,用劳动换取报酬。

除非因为天灾人祸,到了迫不得已的关头,否则没有人愿意背着债务过日子。

这种价值观映射到国家行为上,就导致历朝历代从来没有人想过用借贷的方法吸纳民间资产,筹集财政资金。

皇帝和官僚们宁可苛捐杂税,宁可定点反腐、杀人抄家,也从没有动过发行国债的念头。

非不愿也,实不能耳。

华夏大地自从宗周时期开始,就提出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国家观念。

整个天下都是皇帝的,其他的所有人和事,都是皇帝的从属。

......

如果将天下比喻成一个家庭,那么皇帝就是爸爸,百姓就是儿子。

儿子找老子要钱天经地义,可老子如果有一天转过头来向儿子要钱,那么这个家的主从地位就会发生改变,老父亲的权威将从此荡然无存。

同理,在天朝百姓的观念里,从来就不会出现“朝廷缺钱”这个选项。

在他们看来,皇帝老子富有四海,钱这种东西自己虽然很缺,但皇帝老子还不是要多少有多少。

一旦皇帝开口向老百姓要钱,那么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个天下药丸!

但凡有人心怀叵测,在其中推波助澜一下,就会造成极大的恐慌,后果将不堪设想。

朝廷固然可以慢慢解释,冷静对待,让时间证明一切,然而那样付出的代价,可能要比发行国债得到的收益更大。

因此,历朝历代哪怕国库空的能跑耗子,从皇帝到大臣都勒紧裤腰带日子的时候,都没有动过向普通老百姓开口的念头。

如果李承乾真的做了,那么大唐立国三十年来积攒的民望,很有可能旦夕之间分崩离析。

是以当黄安将事情仔细分析完后,李承乾也不得不暂时打消了发行国债的念头。

眼下的事情已经足够麻烦了,如果再添这么一档子事,三省六部的官老爷们只怕要忙到尿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