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李治一脸震惊地看着自家皇帝大兄。
他明白,李承乾说的这些都是事实。
一个合格的统治者,不能有太强的恻隐之心,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做出最合乎利益的选择。
可问题是,现在就和李彻说这些是不是有点太早了?
要知道,李治也是在就藩后才逐渐摸索出了这个道理。
在那之前,他受到的教育还是以“义以正己”、“仁以爱人”为主的。
李彻今年才不过十五,这么早就让他接触这些,会不会教坏小孩子?
......
面对李治的疑惑,李承乾无奈地叹了口气。
事实上不只是李治会这么想,哪怕到了一千多年后的新世纪,天朝的家长依旧是这种思维。
他们恨不能建造一座完全没有漏洞的城堡,将自己的孩子“保护”在里面,避免外界一切不利因素对他们的影响。
可是结果呢?
这些被千般呵护、万般疼爱的孩子一旦踏进社会,往往只有两个下场。
要么被现实打击的体无完肤,就此沉沦;要么在逆境中爆发,成为愤青。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李承乾比较赞同某个非著名相声演员的说法:“我在家该骂的都骂了,该管的都管了,他出去不会吃亏。”
尤其是李承乾作为皇帝,他的儿子,日后最差也是个亲王,封镇一地,统御万民。
如果继续用之前那种养小白花的手法去养,最后遭殃的只能是天下百姓。
所谓“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为了避免他们日后出去“祸国殃民”,李承乾必须趁着他们还在自己身边,将他们的见识和能力拉到平均线以上。
至于这么做会不会教坏小孩子?
呵呵,如今全天下的军队,都已经被李承乾牢牢掌控在了自己手里,就连唯一不属于皇帝管辖的太子卫率,也被他肢解拆分。
没有他点头,任何人都调动不了军队。
这种环境下,别说是发生西晋那样的“八王之乱”,就是想像康麻子时期那样来场“九龙夺嫡”都不可能。
所有人都只能在他划好的赛道里竞争,想要跳到其他赛道去给别人找麻烦,或者干脆对他这个裁判出手。
李承乾觉得,还是做梦来的比较实际。
......
听完皇帝培养继承人的计划,李治愣在原地,内心掀起了惊涛骇浪。
尽管他早在李承乾刚刚登基的时候,就已经得知皇帝打算把“立嫡立长”改成“立嗣以贤”,但是具体的操作计划,他也是刚刚才知道。
从皇帝的描述中,李治已经闻到了一阵扑面而来的血腥味。
那血腥味不是李氏诸王的,也不是大唐百姓的,而是西域各国的!
李治几乎可以肯定,经过皇帝的调教,即便是储君之争的失败者,也能称得上允文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