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萧慎也知道李治会对什么感兴趣,早就将杜构这几年的经历打探了七七八八,闻言解释道:“公子,杜文建所以能有如此变化,概因其在辽东改师了荀子学派。”
“荀子之学,精义有二,其一曰‘法令所以导民,刑罚所以禁奸,以法致礼,以刑奉仁’,其二曰‘法后王,崇贤,尚众智,以为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尧舜’......”
萧慎的话很佶屈,但说白了也没什么:
荀子之学的两个主要观点,第一点是肯定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为法令和刑罚可以帮助“礼”和“仁”的实现。
这一点从李治手里的《盖牟士民行事守则》,就能体现出来。
随地吐痰,谁都知道这种行为不符合“礼”的要求,然而别说是在大唐,就是后世天朝,也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在盖牟城中,却没有人敢随地吐痰。
为什么?
因为代价太大。
吐一口就是十文钱,吐的多了还会被打屁股,还要服劳役,谁还敢随地吐?
哪怕堵到嗓子眼了,恐怕都得硬生生咽回去。
罚钱、打屁股,这些是“法”,而让百姓不随地吐痰,这是“礼”,用“法”的手段,达成“礼”的目标,这就是“以法致礼,以刑奉仁”,简直完美。
至于荀子学派的另一个主张,那就更简单了,整本《盖牟士民行事守则》就是最鲜活的例子。
这项工程如果让某个人来做,能不能做到这么完美且不论,光是耗费的时间就不知要多少年。
但是换一种方法,集合大家的智慧,群策群力,短短几个月就能成型,即使后期有漏洞,几十双眼睛盯着,也比一双眼睛看得更清楚。
这就是所谓的“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尧舜”,集合众人的智慧,即便尧舜再世也不用害怕。
......
有那么一瞬间,李治突然对荀子学派感兴趣起来,恨不得马上赶回长安,向荀子学派的高足讨教一二。
萧慎看出李治有所意动,停下话头,在一旁怂恿道:“公子,不如我等先回关中一趟,待太极殿之会后再来辽东如何?”
就本心而言,萧慎是很想去太极殿之会上见识见识的,只是因为李治对此不感兴趣,他才随驾来了辽东。
如今李治好不容易对荀子的学问产生了兴趣,他当然是要顺着杆子往上爬了。
只不过可惜的是,李治虽然好奇好奇荀子的学问,却并不急迫。
听了萧慎的建议,李治想了想,最终还是摇了摇头:“还是算了吧,关中远隔千里,一来一回,又不知要耽搁多少工夫。”
“左右杜文建已迁官洛州刺史,待回京之日再顺道去见他一面也不迟......本公子让你去打听的另一件事可有结果?”
见李治反对,萧慎虽然很惋惜,但也无可奈何,只得拱手应道:“回公子的话,自今上下诏开禁坊市制度以来,盖牟城内的商户虽已深入各闾里,然而东西两市还是保留了一部分,我等不妨去那里看看,或许能有所得。”
李治满意地点点头:“如此甚好,今日时候不早了,先找间客栈歇下,明日再做计较......”
听李治这么说,萧慎有些犹豫:“公子,不去五公子府上拜访吗?”